本文目录一览:
- 1、太师跟丞相哪个职位比较高?
- 2、太师和丞相哪个官大
- 3、太师和丞相,谁职务更高?
- 4、丞相和太师哪个官职大
- 5、丞相与太师有什么区别?
太师跟丞相哪个职位比较高?
丞相职位更高。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是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行政级别:
1、秦国的三公九卿制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2、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
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
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3、唐代的三省制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丞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古代行政级别
太师和丞相哪个官大
太师和丞相中丞相的官更大。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一职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丞相是相邦的副手,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武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国与左右丞相同时并存。秦二世时期,秦朝又增加设置中丞相一职,此时左、中、右这三位丞相同时存在。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丞相,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至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西汉汉哀帝至东汉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三国和两晋、南北朝这360多年间,除蜀,吴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
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余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
太师和丞相,谁职务更高?
不同的朝代丞相和太师的地位互有不同,不过从整体来看的话,丞相职务是比较高的,而且是握有实权的。而太师就不同了,并没有特别大的权力,顶多就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看似权力大,实则只是看上去较为亲近。丞相这个词是从三国以后开始的,相当于百官之长。而太师是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职权。
1、丞相
丞相是古代的一个官名,三国以后基本上都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简单来说就是百官之长。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早在有些时期,丞相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比如说先秦时期,有相邦和丞相两个官职,而丞相完全就是相邦的副手,地位没用那么高。而到了后世,丞相的地位逐渐提升,相国和左右丞相地位相当。在历史上也有朝代是没有丞相的,比如说隋朝、唐宋时期。而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尚书左右仆射,才被改为了左右丞相。
2、太师
太师也是古代的官名,从商朝的时候就有了。在周武王的时候,太公就是太师。一般来说太师、太傅、太保,并成为“三师”或者“三公”。说白了就是教书的,只是有一个官衔的名头,根本没有实际权力。一些人做官比较好,受到了皇帝的喜欢,就会加封一个官衔,而太师就是这么个作用。也就是说地位高,能在皇上面前说上话,可实际上没有权力,只有个名气。不过在皇宫里,被皇上喜爱也算是有权力了。
3、丞相和太师对比
丞相跟太师比起来,太师的地位要高一些,毕竟在皇宫里谁被宠幸谁地位就高。不过丞相具有实际的权力,能够操控文武百官。总的来说还是丞相比较厉害,有名头也有权力。
丞相和太师哪个官职大
丞相大。丞相官职只在皇帝之下,权力仅次于皇帝。
太师一般是指皇帝的老师,皇帝还在太子期间的老师,故名为“太师”。就算不是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也能封自己的老师为“太师”。但仅仅只有官衔,并没什么实质性的权力,除非拥有能力而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为丞相期间,在刘禅面前杀进谗言的宦官,刘禅和百官都不敢吭声。甚至可以说,诸葛亮要篡位,没人敢拦,也拦不住!诸葛亮死后,蜀国再也没有设立丞相一职位。就是怕权力太过于集中而架空皇帝。
丞相与太师有什么区别?
都是正一品,但太师为虚衔,可以领受,属於乾拿俸禄,没有实权的官衔。有时丞相也可兼太师,反之亦然!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後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後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後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