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弘身为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李弘?
- 2、武则天儿子李弘
- 3、李弘是武则天杀的吗?
- 4、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有着什么样的成绩?
- 5、武则天长子李弘怎么死的﹖
- 6、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弘身为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李弘?
因为李弘有夺权的可能性,武则天要掌权的话就不能有那么优秀的儿子,不然朝廷官员也不会同意,会扶持李弘
武则天儿子李弘
李弘,武则天长子,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永徽六年时,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李弘为皇太子。龙朔元年,命令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出五百篇,编集成《瑶山玉彩》。咸亨二年,高宗巡幸东都,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上元二年暴卒,高宗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追封为皇帝的太子。因为李弘与裴妃之间没有生子,于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继承香火。唐中宗复位后,将他祔于太庙,号为义宗,并追封裴妃为哀皇后。
李弘是武则天杀的吗?
李弘不是武则天杀的,李弘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则天没必要杀死李弘。
武则天皇后之位,做得稳当,权力一步步扩大,最强有力的保障,就是这个儿子,只要儿子在,她就位稳稳的皇后,甚至将来可能是太后。而且李弘是从小就被当作未来接班人培养的,李弘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却有七次监国的经历,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李治和武则天都把李治看作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
人物特点
李弘从小就天资聪颖,仁厚孝顺,不管是武则天还是李治,都对这个儿子十分满意。这样优秀的李弘,最后却英年早逝,的确挺让人惋惜的。有些观点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长期无法理政,武则天就暂代他管理朝政。
李弘去世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人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个孩子,唐高宗破例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据悉,李弘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有着什么样的成绩?
李宏为人宽厚仁善,喜好读书,劝告唐高宗宽宥慎刑,关心百姓疾苦,善于救济灾民。
李宏,是武则天长子。伴随着武则天当上皇后之位,他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子。他刻苦学习,善于钻研历代治国理政方略,喜好读书并敢于付诸实践。高宗时期,一度采取过严刑峻法,启用过像来俊臣那样的酷吏,使得京城人人自危、人心极度恐慌。面对此情此景,李宏向高宗历陈严刑峻法不利于国家统治,应当兼采怀柔仁德之术,让许多原本不需要坐牢的人得以释放回家,更要坚持历代法典中所出现的法治思想,做到“不妄杀”,把一些即将被处死的死囚改为徒流等轻刑。此举,让京城百姓看到了希望,不再惧怕因一点小事情而丢命。这也更加彰显了李宏为人宽厚、心存善心,把德政与法治做到了完美融合。
当关中地区出现饥馑时,李宏积极奔赴赈灾一线,体察民情,时时关注百姓衣食住行。为了彻底让群众可以有粮食吃,解决群众饮食困难,他果断地从附近寺庙中抽调粮食,并从自己的府库中征调粮食用于赈灾,让群众得以吃到了可口的饭菜,饮用到了美味的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大大减少了关中及京城附近灾民的数量,许多原本荒芜的土地得以重新得到耕种。他的这种体恤民情做法,缓解了京城附近危及,使唐高宗时期的民心得以更加稳固,避免了因灾荒发生社会动荡的风险,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力地强化了唐朝统治。
他还非常善于纳谏,很像唐太宗李世民的风格。群臣对其指出的错误,他能够认真一一对照改正,绝不再犯。他对于敢于冒犯顶撞自己的下属,也心存仁厚,从不动用棍杖责罚,而是更多采用说教劝解。他这种宅心仁厚、善于纳谏的做法,使得朝中很多大臣乐意与其交往。高宗有段时间眼疾,也是由他协助武则天处理政务,深得高宗喜爱。
他却于上元二年突然猝死,年仅24岁。他的死留下了历史许多猜测,给历史也带来了无尽的遗憾!
武则天长子李弘怎么死的﹖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永徽六年(655年)时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为皇太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高宗巡幸东都,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
李弘有两个异母姊姊,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因为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为以前得罪武则天的,她们一直被幽禁在宫中,直到都年过二十还没有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震惊又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姊姊能够结婚。这件事触怒了武后,武后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侍卫。李弘从此渐渐不得母亲喜爱。
但个人认为,武则天内心还是深爱这个长子的,李弘还是病弱早夭可能性较大,死因应该如《唐实录》、《旧唐书》的记载是“沉瘵婴身,旧疾增甚”,也就是肺结核晚期急性发作。
作为高宗的嫡长子,李弘不仅遗传了高宗仁厚的性格,而且遗传了高宗羸弱的体质,自童年时代就体弱多病,长大成人后更是日渐加重。部分学者以高宗的那则官方声明为主要依据,反驳武后毒死李弘的说法。理由是:高宗尝沪佰疚脂狡拌挟饱锚的那道制书是在李弘死后第一时间发布的,所陈述的事实自然要比成书较晚的《资治通鉴》等书更为可信;李弘长期患病,最后病情越来越重,不治身亡也是很自然的;武则天既然能够控制高宗,就未必不能控制李弘,所以没必要冒风险杀他;武则天要实现称帝野心,最大的障碍应该是高宗而不是李弘;李泌对肃宗说的那段话只是政治说辞,针对的是政治而不是历史;举出骆宾王在其《讨武曌檄》中把武则天杀姐屠兄,弑君鸩母的所有丑事一股脑儿都给揭发了,却唯独不提鸩杀李弘的事情为证,这足以说明当时还没有这个说法。
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弘(652-675)出生于长安,唐高宗李治的第五个儿子,武则天的长子,是高宗时期建立的第二位王储。他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王储。
李弘于656年被任命为王储。他从小就孝顺仁慈。他为王储考虑周到,并写信给高宗修改了不合理的法律,为两个被定罪的姐妹辩护,这赢得了高宗的好感。675年,李弘随太后前往洛阳,23岁时在鹤壁宫齐云堂突然去世。为此,唐高宗破例以“孝”为名,封李洪为皇帝,并以天子的礼节葬在公陵。
仁太子皇帝
储君李弘深受父亲的喜爱和器重。高宗曾向臣子夸赞太子:“为人十分善良孝顺,接待大臣合乎礼仪,从未有过过失。”李弘早年从郭玉的《春秋左氏传》中学习。当他读到楚世子被一个商臣杀王的故事时,不禁捂住了书本,感叹道:“这种事,不忍被朝臣听到。圣贤的经典,要记载为后人树立榜样的好事,为什么要录这个?”郭玉回答说:“孔子写《春秋》,记载了一切善恶事件,是为了褒善以谏大众,贬恶以警示后人。写一个商臣的恶行,正是让他的恶臭千年。”太子又说:“这种事我不能告诉你,但我不忍心听。请让我再学一本书。”郭瑜闻言称赞太子仁德 ,后改《礼记》。
李弘做太子的时候,以仁著称。当时朝廷大量征调士兵,那些逃跑或者逾期不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他们的家里也会塞满官员。李洪写信对此提出抗议:“听说军队征兵,凡不及时报到的家属都会受到牵连,有的甚至没有定罪就被关押,人数众多。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疾病逾期,或者途中遇到山贼,苦于过河,害怕逃跑,身负重伤,等等。但是,军法不得不和他们的亲属连在一起。(我认为)军法应该考虑到事实。如果在战争中没有阵亡,就会被定罪或者逃亡,他们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实在(不应该)值得同情。我希望能够修改法律,这样士兵就不需要离家出走了。”
善良和爱被称为“孝顺”,死后不会忘记国王被称为“尊重”,而死后的头衔是对皇帝孝顺的敬意。(慈惠爱亲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谥为孝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