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李龙云(云龙李学东)

李龙云(云龙李学东)

百闻百科 2024-07-2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李龙云的简介

李龙云,著名作家、剧作家。1979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研究生,师从陈白尘先生。1982年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职剧作家。1987年在《半月谈》第12期《中国人物》专栏中被列为当代中国九名剧作家之一。1988年,入选 “中国当代十名优秀剧作家”。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特殊津贴。

主要剧作有《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这里不远是圆明园》、《荒原与人》、《正红旗下》等。另著有小说《古老的南城帽》、《落马湖王国的覆灰》等。1996荣获第一届振兴话剧艺术“金狮奖”。

《荒原与人》是李龙云的代表作,写于1985年,是我国现代戏剧原创中的经典作品。这出戏别具一格,情节故事完全为表达人物内心活动而铺排,80%以上的台词不是现实情境中的对话而是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二度创作极具诱惑和挑战,舞台呈现必将是充满诗意和意象的。

王仁杰简介:二十世纪的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花朵飘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的世纪,我们这个正在复兴的古老民族,固然依旧需要鲁迅与胡适之,但我们更不能没有王国维、辜鸿铭、陈寅恪与钱穆。而我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亦如是:既要有人大胆创新,也要有人小心守成。多少年来,前者强调太甚,后者声音太弱,生态有所失衡,因此且容我借此绕舌几句。

王仁杰创作情况:主要作品有梨园戏《节妇吟》、《董生与李氏》、《枫林晚》、《陈仲子》、《皂隶与女贼》、歌剧《素馨花》,昆曲《琵琶行》及担任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剧本缩编。作品选《三畏斋剧稿》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现任福建省泉州市戏剧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是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节妇吟》和《董生与李 氏》是王仁杰的代表作。

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历史上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李云龙是都梁小说《亮剑》中的虚构人物,在书中的结局时自杀了。

李云龙(1910~1968),都梁小说《亮剑》及由原著改编电视剧的主人公,原型是中将王近山将军(融合了一些钟伟等人的性格和事迹)。

1968年,李云龙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下令镇压武装红卫兵“井冈山兵团”,而被打成“刽子手”,并谢绝孔捷让其去东北避一避的好意,仅将自己的六个儿女托付给孔捷。

而后与自己的妻子田雨关进监狱,但被梁山分队的段鹏、林汉和梁军三人救出,仍拒绝逃避,最后在家中开枪自尽,田雨也在几天后割腕自杀(监狱的看守都不知道她是如何把刀片带进去的)。

几天后,看守李云龙尸体的战士被三个不明身份的人偷袭,他们只拿走了55式少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到了1978年李云龙正式昭雪平反,有三个老人来到李云龙的遗像前,拿出了遗物,抱头痛哭。

扩展资料:

李龙云历史原型:

王近山(1915.10.29—1978.5.10),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许家湾人。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师长、八路军旅长、野战军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兵团副司令员等职。

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定陶战役、襄樊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云龙

小井胡同在哪个平台能看

小井胡同在哔哩哔哩平台能看。

小井胡同,作者李龙云,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1981年第五期,1985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剧本描写北京城南一条小胡同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居民的命运,对政治动乱中种种荒诞现象进行了批判和嘲讽,对受命运拨弄的普通民众寄予真挚的同情与爱。

剧中生活场景、人物形象都极真实自然,小媳妇的形象刻画尤其突出,语言质朴、生动,具有北方市井风味。1983年公演时曾引起极大反响,1993年,北京人艺老演员林连昆、韩善续等在首都剧院重演该剧,又获得巨大成功。

小井胡同剧情简介:

作品着力描写了北京城南一条小胡同从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居民的命运,对政治动乱中种种荒诞现象进行了批判和嘲讽,对受命运拨弄的普通民众寄予真挚的同情与爱。

解放前老北京有句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小井就是位于北京南城的一条小胡同。这里住的都是些极寻常不起眼儿的老百姓。生活对于这些市井细民来说自然不会绚丽如诗,平凡,琐屑,苦涩多于欢乐,但无论哪朝哪代。

《亮剑》中独立团打下平安县城之后,李云龙为何轻易放弃?

平安县城在当时属于敌占区,李云龙的独立团属于有仇必报的类型。李云龙攻打属于敌占区的平安县城无非两个目的,一个为救自己的老婆秀芹;一个为赵家峪被鬼子杀害的父老乡亲报仇。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之后,李云龙的独立团全歼了平安县的敌人,李龙云用意大利炮杀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山本一木,但也报了仇。李云龙打下平安县城也是为了一口气,对于八路军来就其战略来说守一城而危其主力是不值得的 。而对于日本人平安县城则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与交通要道他们势必夺回,所以弃守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如果导致主力受损他还真的提头去见上级了。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后,没有能够救下自己的老婆秀芹,把老婆埋葬了之后。就把自己的部队,交给了刑志国。然后自己主动去找旅长,准备接受旅长的处分。结果是被旅长好一顿臭骂,但李云龙不敢不服,本以为自己就算不被枪毙,也会被撤职。但没想到,总部念及他对日军有大量杀伤的功劳,结果没有给半点处分,但也没给半点嘉奖。

从《亮剑》镜头中可以看出,李云龙在打完平安县城之后,他本人也因为秀芹得死亡十分伤心,躺在担架上,并向副团长交代了后事,他本人的意志非常消愁不适合继续进行战略防守。再从日军增援平安县城的力度来看,日军在山西境内仍有非常强的实力。而平安县城建在地势平坦低洼的地带,交通便利,八路军游击战的优势被完全限制,在平安县城进行驻守,一旦发生战斗会非常被动。况且李云龙的大仇已报,部队也打的非常疲惫,自然会集合班师回根据地。李云龙在开打前就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平安,而是为了救自己老婆,最终并没能救回秀芹,但手刃了仇人山本,目的已经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占领一座没有意义的县城了。

龙须沟作者

《龙须沟》的作者是老舍。

《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

话剧内容:

《龙须沟》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龙须沟》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中心思想以及人民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治理龙须沟惊动了整个北京城的老百姓。当时北京刚刚解放,好多人不了解共产党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老百姓了解了共产党。社会各界人士对治理龙须沟也予以广泛关注。通过龙须沟治理,使百姓认为新政府是为人民除污去害。政府不像先前的反动统治者那么只管给达官贵人修路盖楼房,也不那么只管修整通衡大路,粉饰太平,而是先找最迫切的事情做。尽管龙须沟是在偏僻的地方,政府并不因其偏僻而忽视。这因为是人民政府,所以真给人民服务。

话剧点评:

1、该剧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表现生活的真实。

2、该剧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

3、该剧原本是为配合时事和政策宣传而创作的戏剧 ,却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大时代,以市民社会人物的日常言行和家长里短中所体现出的味道, 表现生活的真实。

4、《龙须沟》以人民政府改造龙须沟为背景,以大杂院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新旧社会对照的主题。新时期,剧作家李龙云创作话剧《小井胡同》,新世纪他又捧出剧本《万家灯火》,均聚焦龙须沟地区居民的市井生活与人事变迁,既是向他所钟爱的老舍先生的致敬,也是对他生于兹长于兹的北京南城的抒怀。70年来,龙须沟地区旧貌换新颜的时代巨变,呈现在两代剧作家的笔下,更闪耀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龙须沟》创作的背后故事:

1949年,刚刚从美国回到北京的老舍,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深入到北京南城体验生活,在了解了底层民情之后,创作了三幕话剧《龙须沟》。1951年2月,《龙须沟》首演,轰动京城,连演55场。演出该剧的是当时还是歌剧、话剧、舞蹈等综合性艺术团体的“老人艺”,这也是人艺成立之初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原创话剧。

1951年春,《龙须沟》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演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北京看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因为《龙须沟》的巨大影响力,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老舍也是从1949年至今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艺术家。

一年多后的1952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和关心下,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龙须沟》由此成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

同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话剧原班人马主演的电影《龙须沟》上映,当年仅23岁的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成为中国戏剧史和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形象。“先有《龙须沟》,后有北京人艺”。回望新中国的演剧史,话剧《龙须沟》是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是老舍和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并合作的第一个戏,更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剧风格。

《龙须沟》开辟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对北京人艺乃至中国话剧,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迄今依然。

老舍创作的话剧《龙须沟》,取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北京的底层人民生活,反映了北京南城一个贫民区的变化,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和对新社会的歌颂。《龙须沟》首演于1951年2月1日,恰逢北京和平解放两周年。而老舍的创作大约从上一年的夏天就已经开始了。

1950年7月14日,周恩来总理宴请从美国回来的老舍,鼓励他多为人民而进行创作,多写他自己所熟悉的北京,多写北京解放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老舍当时便表示要以北京龙须沟的变迁为题材写一个话剧,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来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人民政府。并表示已约好在第二天就去龙须沟实地采访,周恩来连声说:“对,对,一定要去,等着看你的新戏。”

龙须沟曾是北京南城的一条臭水沟,就在今天天坛北门附近的金鱼池。当时的龙须沟垃圾满地,恶臭不断,居住了很多从外地逃荒来的底层人民,也有一些本地居民。

1950年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修龙须沟。老舍的创作触动也正源于此。

第二天,老舍就和当时的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等人一起来到龙须沟实地采访,到工地去看修建工程,为创作《龙须沟》收集素材。但由于老舍的腿病严重,不能经常出门实地踏访。于是,老人艺派出了年轻人林斤澜,由他去龙须沟实地采访,收集素材,供老舍先生创作使用。在仔细阅读了修建龙须沟的文件并结合实地考察后,老舍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构思,他回忆说:“在这苦闷的半个月中,时时有一座小杂院呈现在我眼前,那是我到龙须沟去的时候,看见的一个小杂院——院子很小,屋子很小很低很破,窗前晒着湿漉漉的破衣与破被,有两三个妇女在院中工作;这些,我都一一看全,因为院墙已经塌倒,毫无障碍。灵机一动,我抓住了这个小杂院,就教它作我的舞台吧!”

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老舍写出三幕话剧《龙须沟》。剧种讲述了在龙须沟沟沿的一个小杂院里,住着四家人,老舍通过塑造了程疯子、程娘子、丁四嫂等众多性格各异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变化,反映了新社会的巨变。

剧本完成后,北京人艺院长李伯钊邀请了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和外语系主任的焦菊隐担任导演。焦菊隐是留学法国的博士,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也是把《哈姆雷特》等莎士比亚戏剧搬上中国舞台的第一人。收到人艺的邀请后,焦菊隐隐隐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有机会可以在中国进行艺术实践,建立一个像莫斯科剧院那样的中国话剧院。他辞掉了在北师大的工作,放弃了大学教授的安稳工作,专心来人艺排戏。《龙须沟》是焦菊隐在人艺排的第一部作品,也让他正式走上了导演的艺术生涯。排演之初,老舍的剧本曾面临缺乏“戏剧性”的争议。但是,焦菊隐却从老舍的剧本中看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契诃夫,他读过剧本之后曾经感叹:“老舍先生以鬼斧神工的手笔,只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和他的思想与情感刻画得生动。”那时候,老人艺剧院刚刚成立不久,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他只提出一个要求:演员必须体验生活。焦菊隐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为基础,围绕着在舞台上“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个中心来进行导演构思。在他的要求下,导演带头,剧组全体人员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到龙须沟去体验生活。演员们每天去和当地居民谈心,记笔记。有时还赶上了大暴雨,在还未完全修好的龙须沟周围,淌着漫出的臭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待到后半夜。焦菊隐发动演员根据体验生活的心得,给剧本提意见。老舍的剧本被改动了70多处。改动的主要是台词,人物没有动。老舍后来说:“这本戏写起来很快。我差不多是一口气写完了三幕的。这,可就难免这里那里有些漏洞:经焦先生费心东安一个锯子,西补一点油灰,它才成为完整的器皿。”

这些实地体验的经历,最终都被他们在舞台上一一鲜明地呈现了出来。那一个个极其鲜活的人物,在舞台上流淌着现实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轮连演55场的《龙须沟》一时风靡北京,被拍成电影后更是在全国收获了巨大的反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龙须沟》的艺术影响力从未散去,程疯子、丁四嫂这些形象扎根在几代观众心间,令人难忘。

作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以此剧为开端,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和地道的京味儿,北京人艺独树一帜的演剧风格初步奠定。在其后的六十多年中,人艺始终遵循着《龙须沟》开启的现实主义戏剧道路不断前进。而焦菊隐导演,也由该剧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探索。1953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此剧,顺应当时的形势做了修改。但在此后长达56年的时间里,《龙须沟》因其过强的历史与时代色彩,未曾再与观众们见过面。直到2009年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人艺再度重排了《龙须沟》。老艺术家顾威执导,杨立新出演程疯子。时隔了56年,《龙须沟》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老舍先生思想。2012年,北京人艺成立六十周年系列展演,《龙须沟》作为开篇之作再度隆重上演。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36年9月创作出《骆驼祥子》,引起文坛轰动,后成其代表作。

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