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前一句诗诗什么
- 2、我本无意惹尘埃,只是当时已惘然
-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话出自哪里?
- 4、李商隐《锦瑟》中,“只是当时已惘然”,上一句
-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前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首古诗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前一句诗诗什么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译为: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我本无意惹尘埃,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本无意惹尘埃,奈何无处明镜台”;“我本无心惹尘埃,奈何风吹尘埃来”
这些都是化用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原文: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话出自哪里?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诗,是在梁羽生《云海玉弓缘》的结尾。记得当时还在上初中,读完这句诗回头想想小说的情节,身陷其中,恍若隔世。
后来上网查过,方知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锦瑟》。不过我始终不同意网上对于这首诗的诸多见解!我认为梁羽生先生才是真正悟到这句诗的人,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包含了多少对当初美好的眷恋、对年少轻狂以致失去的自责、对时空的无奈而更需倍加珍惜。
李商隐《锦瑟》中,“只是当时已惘然”,上一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以下全文
锦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前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首古诗
是李商隐的,《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0�2 沧海月明珠有泪, �0�2 蓝田日暖玉生烟。 �0�2 此情可待成追忆, �0�2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