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马踏匈奴石雕(马踏匈奴石雕艺术特色)

马踏匈奴石雕(马踏匈奴石雕艺术特色)

壹旭 2022-11-3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马踏匈奴》雕像是什么样的?

霍去病墓前正面,有一尊高1.9米的巨大石雕,如同墓碑,这就是著名的西汉石刻《马踏匈奴》。这件气势磅礴的作品,表现了一头矫健的战马,昂首屹立,岿然不动,不可侵犯的样子。它的脚下,四蹄之间以及马腹之下的空隙里,雕刻了一个仰面朝天、狼狈倒地的匈奴士兵,散乱的须发杂乱张开,嘴巴在痛苦地呼叫,蜷曲的手臂似乎还拿着弓,一副即将被骏马践踏而死的惨相。马的头部雕刻仔细,风格十分写实,其余部分,由于时间久远,风化严重,已经模糊不清了。雕刻手法稚拙粗放,呈现出质朴的艺术风格。

西汉石刻《马踏匈奴》有什么典故?

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见图7—20)即构成整体之美。西汉初年,地处北方的匈奴民族常侵扰边境,构成对中原的一大威胁。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在定襄阻击匈奴时,年仅18岁的青年军人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建树奇功,被封为冠军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居延再败匈奴,驻军祁连山下,匈奴王邪浑汗降汉。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汉军出击,到达代州以北2000余里,直抵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东),使匈奴闻风丧胆,霍去病威镇边疆。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因病逝世,年仅24岁。汉武帝极为哀痛,特地下令把霍去病墓修建在正在建造中的他自己的陵墓旁边。为了纪念霍去病鏖战祁连山下的事迹,陵墓修造成祁连山的样子,墓地广植草木,草丛中安放了许多用花岗石雕刻的牛、马、野猪、老虎等动物,蜷伏在山坡之上。而霍去病墓前正面,有一尊高1.9米的巨大石雕,如同墓碑,这就是著名的西汉石刻《马踏匈奴》。

"马踏匈奴石雕"原藏地位于我国哪个省

陕西省

马踏匈奴石雕,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马踏匈奴是什么朝代的

 

马踏匈奴是西汉的。

马踏匈奴是陕西省兴平市境内,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体高大宏伟,形为方锥,周围有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李夫人等陪葬墓20余座。霍去病墓前石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就让当时的能工巧匠雕刻的雕像。

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群雕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马踏匈奴”真实形象被误传千年,学者考证是其他动物踩死匈奴,为何?

汉武帝刘彻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是一位少有的英才明君。刘彻知人善用他提拔卫青、霍去病,这两位武将帮助西汉击败不可一世的匈奴,骠骑将军霍去病更是闻名遐迩的少年英雄。只可惜,24岁的霍去病突染重疾,一命呜呼。在其死后,武帝刘彻将霍去病安葬于茂陵东面不远处。霍去病墓前有许多著名的石刻,其中"马踏匈奴"这个石雕更能凸显出霍去病面对匈奴作战时英勇不凡的气质。然而近些年来,经知名的文史学者不断考究得出重要结论:"马踏匈奴"其真实形象可能被误传了千年,真正踩死匈奴的动物并不是马而是一头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马踏匈奴"石雕位于陕西省兴平市,据史书记载:霍去病去世之后,武帝刘彻命能工巧匠在其墓前雕造出许多石像。除了"马踏匈奴"之外,霍去病墓前还有卧马、勒马、石蛙、石鱼、人与熊、野猪等等其他石刻雕像,这其中"马踏匈奴"的名气应该是最大。据测量"马踏匈奴"总高约1米68,长1.9米。石雕的形象一只高头大马将匈奴士兵踏倒在地,而这个被马踩在地下的匈奴士兵神情紧张,看来是离死不远。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石匠居然把匈奴士兵临死前的神情,还有手持弓箭的动作雕刻的淋漓尽致。

这个石雕应该表达的是,用战马形容西汉将士一往无前的高大形象,同时连马都能将匈奴兵踩死,也能看成武帝刘彻对于匈奴不屑一顾,以及西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气势。被踩在地下的匈奴士兵身形佝偻,相貌猥琐,真可谓是个丑角。近些年来,不少游客来到霍去病墓前参观,都被这个"马踏匈奴"石刻吸引而驻足浏览。不过2009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旭华发表这样的看法,他认为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刻雕像,其真实形象应该不是马匹,而是一头驴。张旭华教授这番言论一经发布,便引起文博学界的轩然大波。

因为马和驴这两种动物形象以及给人的感官上相去甚远,战马是何等英姿勃发,气宇轩昂,驴更多是像家中的牲畜,属于低贱的动物。不过笔者认为,张旭华教授的这番言论并不算错。首先驴这种动物其形态像马,虽然不威武雄壮,但体格很结实,不易生病,性格温驯,容易被驯化使用。公元前4000年左右,殷商铜器时代我国新疆莎车一带便已经开始驯养驴,且繁殖配种。

大约公元前200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大批驴、骡子进入陕西甘肃作为牲畜使用。考虑到经过楚汉争霸之后中原大地缺少战马,汉景帝时期军队里已经采用体格壮硕的驴为坐骑使用。那么我国历史上驴不仅可以干农活,当肉食,甚至汉朝时期它还是战士胯下的坐骑。且根据"马踏匈奴"测量数据来看,与其说踩死匈奴的匹马,倒不如说是一头驴。因为从这组石马眼神,形态,还有耳朵的形状和驴特别相似。

并且这匹马是个五短身材,肚子大,腿短,更像是一匹毛驴。然而大家固有印象中,战士应该是骑马打仗,而不是骑驴,所以张旭华教授这番言论还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马踏匈奴"应该要改成"驴踏匈奴"才更合适,也更贴切汉武帝刘彻对于匈奴人的不屑鄙夷。毕竟西汉的一头驴都能踩死匈奴精锐士兵,这是何等的壮阔。

参考文献:史记、郑州大学历史案卷

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纪念碑式的雕像“马踏匈奴”有怎样的展现手法?

“马踏匈奴”石雕像像高190,长168厘米,它原是放置在霍去病墓前,作为一件纪念碑式的独立雕刻物。由于题材和用途的需要,在雕像整体的结构形式上,必须显出一种外形庄重、威武的气势,即一件纪念碑雕刻所应有的造型。而这件雕像为了表达上述的目的,不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显得非常杰出,它既突出了作为击败匈奴族的侵扰、保卫国家统一的胜利者的雄姿,同时也给予被击败的匈奴奴隶主以深刻的讽刺。雕刻设计者运用了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借威武的战马来表达这一主题。把战马雕刻得庄严稳重昂首屹立,显出胜利者的精神抖擞和沉着镇定,与此相对,把一个一手执弓,一手握箭,以示侵略好战成性的匈奴奴隶主踏在马下,生动地刻画出战败者哀嚎求饶,窘态毕露的狼狈相。如此,马与人,胜利者与失败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仅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取得一致,并且显得内容格外丰富而含蓄。它充分体现了西汉帝国的强大和人民渴望安宁的心愿。在这件作品的造型处理上,作者很巧妙地把被践踏者萎缩仰卧在马腹之下,恰恰填满了四腿间的空隙,如此,既保持了马的四肢的坚固联系,更加强了整个雕像的稳定感,这正是符合于纪念碑造像所需要的条件。在今天看来,这件石雕像由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失去了雕刻造像所应具有的体积感,特别是双耳的残缺,不能不使马的威武大为逊色,整体造型也显得过分古朴。同时由于移置后补加的台座处理不当,显得过于矮薄,以致大大减弱了整体的庄严形象。但在马的体态结构上,仍能以体现出作为战马的精神气质。尤其在题材的选择和形象配合处理上,表现了纪念碑式的独立性和高度的概括手法,把青年将军霍去病的辉煌功绩概括为只用一人一马,就非常中肯地表达出来。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强,而且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因此,这件作品可说是我国古代纪念碑雕刻中一件非常杰出的佳构。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