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蔡伦造纸术的过程是什么?
蔡伦造纸术的过程是:
1、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2、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3、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4、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
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另外,《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造纸术的过程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等主要步骤。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等流程。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期于汉朝西汉时期,改进时期于汉朝东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
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直到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术工艺流程。
造纸的过程(要简单的易懂的|)
造纸的过程:
第一步,制浆。如果用树类、草类造纸,那先要把树木和草切碎,然后再闷在一个大锅里面蒸煮至烂,接着把蒸好了的液体(专业上叫纸浆)从锅里面放出来。
再使纸浆流过专门的设备被纸浆中的纤维磨得更烂。接着,把纸浆用筛选设备处理一下,然后漂白,并且把纸浆洗干净。
到这里的工作,我们专业上叫作“制浆”。
概括起来就是:切碎--蒸煮--磨--筛选--漂白--洗涤。
第二步,造纸。把制浆处理好的纸浆再一次筛选除渣(注意:这里的筛选设备并与制浆工段的筛选设备并不是共用的)。
由于制浆车间过来的纸浆比较浓,在这里还需要把纸浆稀释一下,至大约0.8% 的浓度。
这时,处理好的纸浆通过管道,经过专门的设备(专业上叫“流浆箱”)喷到网子(专业上叫“成形网”)的面上。
网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网子里的水,从而也就把液体的纸浆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强度的湿纸。湿纸再经由专门的辊子(专业上叫“压榨辊”)挤压。
最后贴在许多个大铁钢(专业上叫“烘缸)缸面上彻底干燥完毕,并且卷成大卷。大卷的纸辊再在复卷机上进一步卷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纸。
扩展资料
造纸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分有机制和手工两种形式。
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烘干成纸。
手工则用有竹帘、聚酯网或铜网的框架,将分散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抄成湿纸页,经压榨脱水,再行晒干或烘干成纸。
机制和手工两种造出来的纸最大区别在于,由于手工纸采用人工打浆,纸浆中的纤维保存完好;机制纸采用机器打浆,纸浆纤维被打碎。
使得手工纸在韧性拉力上大大优于机制纸。机制纸存在浆网速差导致纤维纵横向分布不均,手工纸不存在纤维纵横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别体现在书画用纸上(比如:宣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