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周瑜简介
- 2、周瑜人物介绍
- 3、三国演义中周瑜的简介?
- 4、周瑜的人物简介
周瑜简介
1、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
2、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著名军事家。汉族。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心胸宽广。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
3、人物简介: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4、周瑜简介资料,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86-87]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5、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周瑜人物介绍
1、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出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少年时即与孙 《三国志》11周瑜头像坚之子孙策交好,妻小乔,有两子一女。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2、周瑜的性格特点有:头脑敏锐、多谋善断、赤胆忠心、恃才自负、嫉妒贤能等等。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 。
3、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
4、作为《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周瑜有以下一些性格特征:其一,工于计谋,智慧超群。三国中,诸葛亮被描绘为“智谋”的象征,曹操亦可谓足智多谋,但实际上,周瑜的智慧决不亚于诸葛亮和曹操。
5、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6、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简介?
1、周瑜,175年至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2、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3、三国中,诸葛亮被描绘为“智谋”的象征,曹操亦可谓足智多谋,但实际上,周瑜的智慧决不亚于诸葛亮和曹操。孙策一见周瑜便说过:“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孙策当时便相信,周瑜的智慧能够帮助他创立大业。
4、轶事典故 三国演义形象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周郎顾曲 相关诗词 歇后语影视作品后世纪念 周瑜之墓 周瑜城遗址 周郎桥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
5、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实奇才也”,他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97],是东吴势力取得军事成功和割据地位的主要功臣之一。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6、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这是个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其身上有着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身为一国军事领袖,周公瑾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协孙策破皖城,功寻阳,败刘勋,讨江下,平定豫章、庐陵。
周瑜的人物简介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
熹平四年 175年 1岁 周瑜出生于庐江郡舒县。 *初平元年 190年 16岁 周瑜从舒县到寿春,结交孙策;并将孙策一家接至舒县自己家中同住;周瑜与孙策升堂拜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 。东汉末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著名军事家。汉族。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心胸宽广。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