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掇刀区(掇刀区区长王玮)

掇刀区(掇刀区区长王玮)

百闻百科 2022-10-1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掇刀区的历史沿革

掇刀,因三国名将关羽在此屯兵时将刀掇于石罅(xià)而得名。荆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江、长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类集居生息。其设治历史始于殷商后期,西周分属权国、冉国,春秋战国归属楚,汉置当阳县。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置荆门县。宋建荆门军,明复荆门县,清为荆门直隶州,民国降州为县。

1949年属荆州专区,1970年属荆州地区。

1949年2月,荆门城区解放,7月荆门全境解放,8月1日,荆门县人民政府建立,下辖城关、仙居、盐池、山西、苏黄、烟墩、荆南、草场、柴刘、安平、路南、长湖、大官桥、沙洋等14个区。

1949年9月19日调整为城关、南桥、仙居、姚河、烟墩、杨集、十里铺、长湖、曾集、沙洋等10个区。

1951年底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化,全县调整为12个区和1个镇,并将地名区改为数字区,城关区即为一区。当时的掇刀属城关区(一区)管辖,区下面设乡级机构,掇刀这块地方设有掇刀、新埠、双堰、谭店等四个乡人民政府。1952年10月,荆门县行政机构调整,分别从一区(城关区)、二区(烟墩区)、四区(五里区)各划出一部分设立十三区(团林区),掇刀、双堰、谭店、兴埠等乡从一区划归团林区管辖。1956年4月撤销区公所,由县委派出农村工作指导组,对各地党政工作实行统一指导,团林区(十三区)撤销,掇刀划归城关工作指导组管辖。1957年2月,城关工作指导组撤销,所辖范围划为南桥、高店、掇刀三个直属乡,属县直接领导。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全县成立了高峰、红旗、并举、万能、超美、东风、卫星、火箭等8个大公社,掇刀、团林及烟墩的部分大队划归万能人民公社领导,万能人民公社驻地在袁集,亦称袁集人民公社。1959年4月,荆门县将8个大公社调整为13个公社,撤销万能人民公社,成立团林人民公社,掇刀又划归团林人民公社领导。1961年5月成立湖北省国营罗汉山农牧场,掇刀恢复人民公社建制,隶属农场管理,其中交通大队、响岭大队直属农场领导。1963年2月,罗汉山农牧场撤销,掇刀人民公社划归烟墩区(后经改制称烟墩人民公社)领导。

1975年12月,撤区并社,全县组建22个人民公社(镇),掇刀是新组建的公社之一,原沈集区所辖的麻城管理区划归掇刀公社领导。掇刀的凤凰大队划归荆门县万头养猪场管辖。

1978年12月,全县22个公社(镇)调整为18个公社(镇),掇刀人民公社撤销,原掇刀大部分管辖范围划归烟墩人民公社管辖,麻城管理区及掇刀的迎春大队划归沈集人民公社管辖。1979年11月,为加速发展荆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荆门市(县级)。1980年1月,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立东宝、车桥、牌楼、革集四个公社和龙泉、白庙两个街道办事处。掇刀的车桥、周河、仙女、双仙、双喜、杨店、响岭、交通、双泉等9个大队划归荆门市车桥人民公社领导。双井、谭店、袁集等三个大队仍归荆门县烟墩公社领导。

1979年析荆门县城关镇及近郊置荆门市,属荆州地区。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撤销荆门县,将荆门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

1985年,设立荆门市东宝区、沙洋区。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48号)撤销钟祥县,设立钟祥市。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11号)将荆州市管辖的京山县划归荆门市管辖和将荆州市代管的钟祥市划归荆门市代管。1998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市沙洋区,设立沙洋县。县人民政府驻地为沙洋镇。

1992年,成立“荆门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11月,成立“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荆门市掇刀区”。掇刀区、荆门开发区、荆门高新区,“三区合一”,一套班子。2007年3月,开发区(高新区)与行政区分设。建区以来,掇刀坚持走“一主三化” (以民营经济为主,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兴工富区”战略,现已基本形成以石油化工、医药、机械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民营企业更是掇刀的亮点。

2001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5号)设立荆门市掇刀区。将荆门市东宝区的何场乡、麻城镇、团林铺镇、掇刀石街道和白庙街道划归掇刀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深圳大道。

2001年6月辖掇刀、白庙2个街道,团林铺、麻城2个镇。

2001年6月19日,“中共荆门市掇刀区委员会”和“荆门市掇刀区人民政府筹备组”正式挂牌成立。

2001年9月18日至22日,召开了掇刀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区级机关及其组成人员。2007年3月,开发区(高新区)与行政区分设。

2004年底,掇刀区辖2个街道、2个镇,15个居委会、78个村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荆门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57个乡级单位(5个街道、50个镇、2个乡)。

掇刀区的行政区划

荆门市掇刀区是2001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行政区,下辖团林铺镇、麻城镇、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和白庙街道办事处,截止2012年6月30日该区共有77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和3个场委会,有644个村民小组和77个居民小组。 掇刀石街道 人口60593人,面积131平方千米 辖6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白石坡、长坂坡、虎牙关、十里牌、飞机场、军马场、袁集、双井、谭店、凤凰、交通、迎春、双泉、响岭、杨店、仙女、周河、车桥、双仙、双喜。 白庙街道 人口90131人,面积25.8平方千米 辖7个居委会、1个村委会:蔡湾、月亮湖、七一桥、七里铺、东站、牌坊、杨湾路、江山。 团林铺镇 人口47438人,面积282.4平方千米 辖1个居委会、44个村委会:团东、双碑、合星、团林、石堰、兴当、兴隆、白鹤、龙王、鸦铺、莲花、蒋集、孟港、宁庙、洪桥、槐桥、杨畈、陈集、五岭、凡桥、马山、青龙、姚庙、松店、马庙、何场、石龙、朱店、苏场、路冲、赵庙、熊店、罗咀、丁庙、四岭、阴山、普庵、乔庙、代店、代磅、张场、大同、高庙、草坪、七岭。 麻城镇 人口25669人,面积176.3平方千米 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五丰桥、麻城、荆寨、蔡院、火山、裴庙、中山、龙井、斗立、官堰、邓冲、荆港、雷集、横店、官湾、朱庙、丁店、板庙、三青、长兴

荆门市高新区属于掇刀区吗

截至2021年8月,荆门市高新区不属于掇刀区,而是属于荆门高新区·掇刀区。

2007年3月,荆门市高新区从掇刀区分离,直属荆门市管理,荆门市高新区和掇刀区相对独立运行。2016年1月,荆门高新区和掇刀区正式合并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正式实行一体化融合发展,与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实行区园合一。

截至2020年12月,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下辖2个镇、4个街道,78个村民委员会、40个社区居委会,国土面积640平方千米,耕地28575公顷。全区有规模工业企业136家,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1家,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8家、创新战略联盟1家。全区有各类学校88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初中4所、小学18所、幼儿园62所(含民办幼儿园44所)。

掇刀区怎么读?

duō掇dāo刀qū区。

拼音duō注音ㄉㄨㄛ

简体部首扌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1画。

繁体部首手部五笔RCCC仓颉QEEE郑码DXXX。

四角57047结构左右电码2218区位2262。

叠字四叠字统一码6387笔顺一丨一フ丶フ丶フ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掇duō(ㄉㄨㄛ)

1、拾取;摘取:掇拾。掇弄。

2、用双手拿(椅子,凳子),用手端。

荆门高新区掇刀区范围

【概况】掇刀区成立于2001年,因三国名将关羽屯兵练军、刀掇巨石而得名。掇刀是三国古战场,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留下了荆襄古道、长坂坡、岳飞城等历史遗址,养育了清代名臣周培公,共和国将军陈士榘、邓家泰,当代旅台画家李可梅等民族俊彦。

掇刀区与荆门高新区实行一体化融合发展,与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实行区园合一,辖2个镇、4个街道,78个村民委员会、40个社区居委会。

全区国土面积640平方千米,耕地28575公顷。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3.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88,出生率5.73‰;死亡人口1248人,死亡率1.51‰;人口自然增长率4.22‰。城镇化率82%。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12.1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167.43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120.46亿元,增长5.8%。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上年3.7〖BFZ〗:〖BF〗63.7〖BFZ〗:〖BF〗32.6调整为4.04〖BFZ〗:〖BF〗55.81〖BFZ〗:〖BF〗40.45。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92亿元,增长6.5%。财政总支出33.37亿元,增长81.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13亿元,增长44.6%;基金支出9.89亿元,增长284.7%。

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总产值11.82亿元,增长3.1%;林业总产值0.50亿元,增长7.5%;牧业总产值3.42亿元,增长1.5%;渔业总产值3.54亿元,增长3.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4亿元,增长8.5%。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3.1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70公顷。

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4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370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49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总产量16.75万吨,比上年增加0.52万吨。其中,粮食产量12.92万吨,减少4.65%;棉花产量390吨,减少0.14%;油料产量3.79万吨,增长43.4%。蔬菜产量12.09万吨,增长1.78%;禽蛋产量5023吨,增长5.82%;水果产量0.69万吨,减少4.4%;水产品产量1.7万吨,增长9%;肉类产量1.09吨,减少57%;家禽出笼215万只,增长22.53%;生猪出栏9.06万头,减少10.91%。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9家,家庭农场161家,其中新增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24家。创建示范合作社24家,示范家庭农场15家。

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增有效“三品一标”认证3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5.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新增省级绿色示范乡村1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建改无害化户厕7608座,新建农村公厕56座,完成3年计划任务的90%。

【拓展资料】

全区有规模工业企业136家。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58.7亿元,比上年增长7.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9.3%;规模工业产销率96.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油加工510.5万吨,同比增长6.1%;发电量69.8亿千瓦时,增长11.3%;精制食用植物油5.2万吨,减少7.1%;纸面石膏板5615.7万平方米,增长9.4%;混凝土128.1万立方米,减少19.1%;编织袋2.9万吨,减少29.3%;非制造布3.3万吨,减少10.8%;柴油131.5万吨,减少2.01%;汽油184.1万吨,增长8.7%;硫酸33.1万吨,增长32.4%;锂离子电池15427.6万只,增长50.7%;服装3738.9万件,增长0.8%。

全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8%;第二产业增长11.5%;第三产业增长28.3%。施工项目个数增长17.6%。房地产业投资完成额减少4.74%。民间资本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2.6%,占全区投资的71.8%。较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拉动全区投资增长9.1个百分点。

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8%,高于上年同期38.6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9.7%。全区本年资金来源合计259.14亿元,增长6.9%。其中,自筹资金185.37亿元,国内贷款4.67亿元,国家预算内资金13.34亿元,其他资金41.3亿元,分别占本年资金来源的71.5%、1.8%、5.1%和15.9%。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城镇市场实现社零额77.07亿元,同比增长11.9%;乡村市场实现社零额9.82亿元,增长10%。全区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1.27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额的47.5%;零售业实现销售额40.75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额的46.9%,增长9.9%;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05亿元,增长26.7%;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82亿元,增长96%。

全年“小进限”入库16家,退库9家。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3%,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外贸出口31.8亿美元,同比减少7.0%;进出口总额58.5亿元,减少12.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2343万美元,增长9.5%。全区新发展市场主体4911户,其中企业1460户,个体342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5户。

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4%,企业类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6%。全区有道路运输普通货运个体户1481户,道路运输货运私营企业184家,从业人员6041人。营运车辆保有量5375辆,其中营运货车3739辆,客运车辆39辆。机动车维修企业91家,其中一类维修企业14家,二类维修企业59家,三类维修企业18家。危险品运输企业26家,危化品运输车辆1597台,危化品从业人员3190人。驾驶员培训机构7家,教练车277台,教练员209人。全区公路总里程1325.206千米。其中国道67.048千米,省道4.099千米,县道158.374千米,乡道319.237千米,村道776.448千米。

全区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1家,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8家、创新战略联盟1家。完成交易总额5.77亿,其中技术交易额5.1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8件;全年新增商标注册申请241件,已注册商标193件,累计注册商标1139件,同比分别增加9.5%、40.9%和19.4%。全区有各类学校88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初中4所、小学18所、幼儿园62所(含民办幼儿园44所)。

在校学生27100名,其中职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987名,初级中学在校学生5668名,小学在校学生20445名,在园幼儿13390名(公办幼儿园4001名、民办幼儿园9389名)。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8%。全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个,文化体育产业企业1314家,其中规模以上(年度营业额达500万以上)企业12家。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0万册。农家书屋73家,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70家,社区文化室36个,覆盖率100%。“村村响”和“户户通”工程建有区级平台1个,镇级平台2个,村级用户终端610个。

城乡体育健身路径234处。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14%。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203个,其中医院5家(综合医院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专科医院2家),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198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5所,诊所类9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村卫生室68所,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机构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所)。

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190人,其中执业医师562人,护士503人。床位数690张。全区免疫接种疫苗67336针次,0~6岁儿童保健管理12648人,管理孕产妇1911人,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18403人,管理高血压患者19503人,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6372人,建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967人。

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180人,培训316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23 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10个,就业行政村10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38.33万元、社保补贴25.7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2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5元,同比分别增长8.90%、9.50%。

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单位703 个,参保45410人,其中灵活就业参保人员713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562个,参保17300人,其中灵活就业参保人员4699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503个,职工10153人;参加工伤保险单位585个,职工26472人;参加生育保险单位513个,职工14285人。全区有城市低保1285户2062人,年发放低保金1120.2万元;农村低保470户961人,年发放低保金337.6万元。

临时救助233人次,发放救助资金72.363万元;精准核实符合政策重度残疾人1821名、困难残疾人759名,发放补贴249.26万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116套、建成34套,公租房分配入住34套。发放租赁补贴79户,共计15.34万元,完成率达158%。先后为8家企业解决职工住房148套,公租房入住率达98%以上。改造农村危房128户,拨付危房改造资金178万元。

全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186公顷,植树28.5万株,育苗面积383.13公顷。全区PM10累计年均浓度均值71微克/立方米,PM2.5累计年均浓度53微克/立方米,空气达标率为65.6%。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50%,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100%。

【荆门化工园被确认为合格化工园区】 5月,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被市政府确认为全市首批唯一合格化工园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成立于2010年5月18日,是湖北两个省级专业化工园区之一,规划面积20.7平方千米,东至襄荆高速公路,南抵老_水库南路,西临荆门石化西边界,北到白庙路。园区已经形成石油炼制及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干”,精细化工、碳一化工为“两翼”,石油化工、锂电池材料、光引发剂和水性涂料、医药化工、防水材料、碳一化工六大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荆门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7月1日,荆门高新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这是全省第4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也是荆门高新区_掇刀区在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特色产业集群(化工循环产业集群、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集群)后,又一项“国”牌认证。

【格林美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1月2日,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获批2018年(第25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荆门高新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这是格林美公司继2014年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取得的又一国家级创新平台。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主营业务是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等废弃资源循环再造高技术产品,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是中国循环经济与低碳制造的领军企业之一。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