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丢勒:历史上的“自拍”楷模,天赋极高的文艺青年,有什么样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三杰”的事迹已经在后世广泛的流传,但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辈出,也有不少拥有才能的杰出作家被现代人“埋没”。现代的人都喜欢自拍,自拍能展现自己的美观,但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想要“自拍”也只能通过的作画的方式。
在那个时期,有一名后世名声赫赫的艺术家在当时可是一个“自拍狂魔”,自己年幼时就开始为自己作画,整个艺术生涯以自己为中心,这样一个“自拍”狂魔的故事你们是否知道呢?
丢勒自画像
丢勒的童年历程
在物资匮乏的十五世纪,德国的纽伦堡的一个普通 家庭,一个拥有18个孩子的穷苦家庭,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这样一个庞大却贫困的家庭,却有两名孩童孕育着大大的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家庭的环境是实在不允许的。
于是这两名兄弟开始抽签决定,是谁去打工,是谁去上学,坎坎坷坷的得出了抽签的结果,哥哥到矿场打工挣钱,等到对方学成归来再换人工作赚取学费。结果是弟弟被抽中了先到艺术学院进修,而哥哥在矿场打工赚学费。
为了不辜负哥哥的厚望,弟弟在艺术学院努力的学习,弟弟的天赋异禀和刻苦的学习,很快得到老师的赏识,很快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弟弟衣锦还乡,哥哥的却因为矿场的劳苦生活,手早已磨损不堪,提笔都成了一件难事,艺术生涯已经泡汤了,而弟弟为了纪念哥哥的牺牲,而创作了这一副后世闻名的《祈祷之手》。
丢勒《祈祷之手》
其实细心的赏画者们可以看出,这幅画手的原型并不是在矿场劳作的哥哥,而是丢勒以自己的手为原型创作的一副手的画。当然上面的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留言罢了,但比较当时的年代,也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吧。
丢勒天赋初现
丢勒最早期的《自画像》这是丢勒年仅十三岁时候所做的第一幅“自拍”。从画作的表面上看,丢勒的洞察力就远超常人,相比部分刻板的自画像,十三岁的丢勒在为自己作画的时候甚至加入了动作,给画作增添了一丝丝的喜感,在细节上也将自己的五官刻画得很到位。
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
无论是光线的运用还是柔和的线条甚至是脸部的阴影细节,都描绘得十分的用心,这样一名“自恋狂”在早期的时候就为了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做了铺垫,丢勒为自己创作相比文艺时期出色的画家拉斐尔和达芬奇都要早得多。
1493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自画像当时年幼的丢勒已经在纽伦堡展露头角,拜师在著名画家沃格缪特的门下学习,在纽伦堡有这样的一个学习风俗,学徒们都要出远门历练,在期间自行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手法,相当于出国留学一样的模式。
丢勒当然也是纽伦堡众多学员的一员,但是丢勒的游学经历却历经坎坷,最初的愿望丢勒想去向雕刻大师马丁·施恩告尔学习雕刻技术,但是的在求学的途中,施恩告尔就去世了。随后丢勒辗转到了斯特拉斯堡去投奔另一位杰出的大师,在大师的指导下,丢勒完成来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自拍”。在完成之际,丢勒就将此画送给了自己的未婚妻当做定情的信物。
丢勒自画像
在这幅画作中,色彩、线条和阴影方面还称不上一副优质的艺术作品,但在光影方面和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都十分的到位,丢勒手上拿着的刺蓟花是这幅画的亮点,在当时刺蓟花是象征着爱情中的男方向女方表示忠诚的代表,这幅“自拍”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对未婚妻充满爱意的表达,也因为这幅画迎娶了身为贵族的妻子,身份地位都因此上升,金钱名利双丰收,还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
1498年丢勒《自画像启示录》
《启示录》
经过了五年的深造,丢勒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创作,在这5年,完成了流传世间的木板组画《启示录》,对比与之前的自画像,这个时期的自画像在色彩、光线和场景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更能凸显出丢勒艺术家的优雅气质。
《启示录》细节1
经过自己仔细描绘过的脸庞和衣服的细节部分,眼眸中透露的非凡气质,让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艺术创作家特有的气质,这样真实的展现手法,在当时是非常的稀缺的。
这一双带着手套的手,强调了自己身为艺术家的地位,这样高贵的双手是不允许从事劳苦的工作的,透露出丢勒追求的高雅和高贵。
《启示录》细节2
细心的读者们可以能可以看出,这幅画甚至连窗外的阿尔卑斯山的景象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最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风景画风格,也透露出丢勒曾经到此经历过的历程。这幅画也刻画出丢勒的个人创作的方向:将自己最真实的现实展现出来,作品就会自然而然的丰富精彩。
艺术的升华
在代表新纪元的1500年,丢勒为了表示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自信和信仰,在宗教文化和推崇古文化复兴的文艺复兴时期,创作了以自己为模板致敬耶稣的仿妆图。
将自己比作耶稣的自画像
右上角这简单的几句话表达的是:
“我是来自纽伦堡的阿尔布列希特-丢列,用木板油画的方式,用持久的颜料所完成的画作。”
才华横溢的丢勒将自己装扮成耶稣,卷发、浓密的胡子、毛领盛装、眼光望向朝圣者,用正面的展示来致敬耶稣,用自画像的方式来展现出对耶稣的虔诚,丢勒也在表达,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应该承担着跟耶稣相同的使命,和自己最严谨的作画态度。
自画像细节
这是丢勒展现自我意识最强烈的一副自画像,也能看出,丢勒通过自画像的方式来审视自己,也通过自画像的方式展示出自己身后的艺术水平,这个自画像也在暗示:
我,丢勒是一名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耶稣虽然值得敬仰,但是我们依然得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
这幅传世的经典名作也代表着西方艺术史进入了新的时期。
游学意大利在艺术创作水平的上升期,丢勒曾经两次到意大利游学,拜访了当时著名的威尼斯画家贝里尼和拉斐尔。贝里尼的画作色彩和光线运用的手法让丢勒耳目一新,也是在威尼斯游学的期间,丢勒第一次了解到了宣扬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并达成共鸣,决定创作相关的画作。
丢勒《蓝色的翅膀》
在拜访拉斐尔的期间,也了解到拉斐尔也是一个自画像狂人,了解到了拉斐尔温润、光辉的画风,两人相见就如同一见如故一般,交谈甚多,两人还相互交换了自己满意的自画像作为纪念品。
新教徒的兴起时间线发展到了1517年,这段时间的欧洲相对来说比较动荡,而丢勒的风格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改变,当时的人文主义和印刷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主张神学的马丁·路德开始挑战天主教的权威,抨击教皇和教会的专制独权,批判教会的黑暗面,想要软化教皇的权利,让信徒们拥有的权利能变得更高。
马丁·路德
身在德国的丢勒虽然没有见过马丁·路德,但是略有耳闻,通过书籍上的记载,丢勒开始对马丁路德开始敬仰了起来,这一系列关于马丁·路德的书籍让丢勒解决了一系列思想上的难题。此时的丢勒身上的骄傲和自满已经被马丁·路德的精神而驱赶,丢勒的风格也开始有了转变,代表这一时期的画作《四教徒》就能完全展现。
《四教徒》
丢勒通过画作来向马丁·路德发出响应,宣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新教的教徒,而画中的教徒们没有丢勒《自画像》的突出特点,但是都独具特色,展现了教徒中四种最典型的性格,也具有新教主张的风格特点。
晚期的病痛折磨下的丢勒1520年之后,丢勒的健康情况发展较为恶劣,经常卧病在床,饱含病痛的折磨,在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出丢勒的自画像呈现出来了自己万年的状态,虽然没有动用色彩的修饰,但是这样的画作能让我们看出甚多。
丢勒晚年自画像
我们可以从画作中看出,病痛的折磨让呈现出一股忧郁的气息,相比自己比作耶稣的自画像,早年的神采奕奕已经丢失了,从侧面表达出自己的命运和耶稣挂钩,自己晚年因受病痛折磨和耶稣受到迫害一般,都饱受苦痛,表达出仿徨。
结语
丢勒的天赋异禀,早在孩童时期就能创作出细节慢慢的自画像,到巅峰时期将自己比拟成耶稣的自画像,游学和新教徒的影响晚年创作,把自己命运和耶稣相挂钩的晚年自画像,丢勒几乎用自画像的形式来展现自己和审视自己,这样的自我展现形式也是德国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发展历程发展自画像,也让我们看见丢勒精彩的一生,也是现代最宝贵的绘画佳作。
丢勒自画像的风景自画像
【名称】自画像(西班牙语:Autorretrato)
【别名】有风景的自画像,马德里自画像
【年代】1498年
【技法】油画
【材质】油彩,木板
【尺寸】高52厘米,宽41厘米
【收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题记】日后补记:“1498年我按我的容貌而画,时值26岁。”(1498. Das malt' ich nach meiner Gestalt. Ich war 26 Jahr' alt.)
【简介】
德国在13世纪以前,一般教堂装饰基本上受制于拜占庭文化的影响,除了彩色镶嵌画外,祭坛前往往用镶嵌珐琅的贵重金属作精工制品,后来渐被一种低成本画,即镀金色背景的、或在灰泥制的浮雕装饰上镀金的装饰画所代替。13世纪后,带有两扇折叠侧页的祭坛板画产生了,但在祭坛画前面仍采用工艺精致的圣障作屏。进入14世纪,绘画上的革新也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出现了反拜占庭传统的力量,有些画家从手抄本插图技术中取得经验,运用于祭坛板画上面。15世纪是德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加上商业的繁荣,财富很快在其中三个城市集中起来,这就是科隆、汉堡和纽伦堡。这些城市自然也就成了德国艺术的中心。
过去为教会与贵族服务的绘画,随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自己一部分服务对象。然而,这些城市文化各具自己的特色,而为城市文化工作着的一些画家,便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不同风格与流派。如科隆画派中,就有著名的画家斯特凡·洛赫纳(约1405~1451年);三四十年代风靡于汉堡的大画家弗朗凯,以及属于纽伦堡画派的杰出大师汉斯·普莱登武尔夫(约于1472年在世)和米歇尔·沃尔格穆特(1434~1519年,此人就是大画家丢勒的老师)等人,是一批以城市为核心的德国名画家。
15世纪中期,德国率先有了印刷术(发明者据说是谷腾堡Gutenberg)。绘画得到印刷术的施惠是不可估量的,它也促使德国的铜版画与木刻画获得优先发展。15世纪活跃在南部德意志和莱茵河流域的城市画家马丁·盛高埃(1435~1491)就是一个著名的版画家。从那以后,德国开始了一代人的版画艺术生涯。 关于德国的文艺复兴,它与意大利、尼德兰在内容上均略为不同,这主要是在德国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在城市下层群众参加下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二是在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鼓动下展开的宗教改革运动(恩格斯把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比喻为象火花落入火药桶一样,起了点火的作用),反对罗马教皇对德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拥有地产,强调教徒个人直接与上帝相通,否定神父作中介……等等,配合1524~1525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战争,给封建制度与天主教会以沉重的打击。教士托马斯·闵采尔,骑士起义领袖弗朗斯·封·西金根等政治人物,为德国这一幕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6世纪德国三位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丢勒、格吕内瓦尔德、荷尔拜因,就产生在这样一幅壮观的时代背景前。其中以铜版画家、建筑家兼油画家阿尔勃莱希特·丢勒的艺术业绩最富有意义。
作为纽伦堡艺术大师米·沃尔格穆特的学生,阿尔勃莱希特·丢勒(1471~1528)不愧是一个神童。他13岁就能独立创作一幅相当成熟的自画像(此画现藏于维也纳阿尔贝蒂纳美术馆),19岁时为其父所画的一幅肖像(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已充分显示了他的素描功力,可以与意大利的达·芬奇遥相呼应。这一幅《自画像》(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作为他早期的许多自画像之一,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来看,可称是他最早崭露才华的一幅。它完成于1498年,绘于木板上,当时丢勒年仅28岁。据同时代人著文回忆丢勒的长相时写道:他有一张表情生动的脸,一对明亮的眼睛,长着希腊人称之为四角形的鼻子,长长的脖子,宽阔的胸脯,束紧了腰的腹部,大腿筋肉十分发达,小腿也结实匀称,样子文质彬彬。有人见过他的手指,长得秀美如葱白,他那俏皮的言谈举止更令人陶醉,以致听众都觉得再也没有比他结束讲话时更令人惆怅的事了。他几乎通晓天文地理、哲学美学,不仅懂得,还会口述出来。这种美誉即便有几分夸张,也足以说明丢勒这位天才在同代人心目中的形象。现在我们来观赏这一幅《自画像》,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上述形容词中某些可信的成分。
在这幅《自画像》上(52×41厘米),丢勒扮成一个举止潇洒、受人爱慕的青年骑士模样,内穿镶着有色花边的白色百褶紧身衣,外穿滚着黑边的紧袖外套,头戴一顶带竖条黑白格的软缎便帽,手握白手套,肩上披着一件微绿的褐色斗篷,斗篷只用缎带扣在左肩上。这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长发被烫成缕缕卷曲的辫式披落在两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须,使他的脸显得老成持重,其实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背景有一扇窗子,窗外似乎可以看到夏日的风光,这是为了加强肖像的时间特定性。
德国艺术家很少表现人的肉体美,因为他们不象意大利人那样接受过古希腊罗马雕像的人体美的启迪,德国艺术一般重在表现精神气质,也许这正是日耳曼民族性格的一种绘画体现。丢勒的许多作品,尤其是那些版画作品,其哲理性往往更强些。
著名画家丢勒有哪些代表作?
主要作品有《忧郁》、《骑士、死亡与恶魔》、《基督大难》、《亚当与夏娃》等。
阿布雷特•丢勒(1471——1528),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出身于一个中世纪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艺术家地位最为地下的国度,却成为当时欧洲最为独立和骄傲的艺术家。它开启了欧洲自画像的先声,被世人誉为“自画像之父”。
丢勒少年时曾追随父亲习艺,那时就对绘画表现出特别的颖悟力。13岁,他就用银针逼真地刻了第一幅自画像,并在画上写到:“1484年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照着镜子画了自己。”19岁,他为父亲画了一幅肖像,充分显示出成熟的素描功力,可与达•芬奇媲美。丢勒曾在画家沃格穆特处工作3年,这对他后来在版画艺术方面创造性的发挥起了决定作用。师满出徒后,他走出画室,沿着莱茵河游历德国主要工业城市。丢勒23岁时与故乡的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阿格列萨•弗涅伊结了婚,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正式成立画室,开始画肖像画。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艺术家了。1490年至1507年,丢勒先后游历了意大利巴塞尔、斯特拉斯堡及威尼斯等地,在帕多瓦鉴赏了曼特尼亚的壁画,并拜会了他仰慕已久的乔凡尼•贝利尼。他不但拓宽着知识面,还着手研究数学、几何学、拉丁语、古典文学等学科,他和学者的接触较之与艺术家的交往更为频繁密切,这些都对他后来的绘画探索深有影响。从1507年回故乡纽伦堡,直到1515年这段时期,他完成了一批油画和祭坛画,如《亚当与夏娃》等。1512年成立为马克西米里安大帝的御前画家。后到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连、科伦、密得堡、布鲁日和根特等地旅行,备受礼遇。1521年7月从荷兰返回故里,体力衰弱,屡为病魔侵扰,但他依然笔耕不辍,1528年4月6日,57岁的丢勒去世。
丢勒是德国一位坚强的人文主义学者,一位优秀的艺术大师,也是一位永不满足于已知世界的探索者。他认为真的艺术包含在自然之中,谁发掘它谁就能掌握它。他一生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其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忧郁》、《骑士、死亡与恶魔》、《基督大难》、《亚当与夏娃》等。丢勒的水彩画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就艺术风格而言,尽管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但其置身与其中的德国传统却使其艺术多少保留了一点中世纪哥特式遗风,同时又令人惊讶地率先展现出巴洛克特征。德国大诗人歌德佩服地说:“当我们明白知道了丢勒的时候,我们就在真实、高贵甚至丰美之中认识了只有伟大的意大利人可以同他等量齐观。”这种赞语对丢勒来说一点儿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