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1公尺(1公尺等于多少米)

1公尺(1公尺等于多少米)

星慧 2024-09-1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一公尺等于多少米

公尺为长度单位“米”的俗称,因此1公尺等于1米;

公尺的换算等式:1公尺等于1米等于3市尺(3尺)等于3、2808英尺等于1、0936码;

公尺(米),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一公尺等于多少公分(CM)?

1公尺(m)=100厘米(cm)。

公尺即“米”(metre/meter),符号为m,一米等于10分米。可用来衡量长、宽、高。“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学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2019年,国际计量大会(CGPM)对它们定义的文本进行了修订。2019年5月20日起,米的定义更新为:当真空中光速c以m/s为单位表达时选取固定数值299792458来定义米。其中秒是由铯的频率ΔνCs来定义。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

他们将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1791年,该方案获法国国会批准。1799年12月10日,法国通过公制系统,开始正式使用米制。

1公尺等于多少米

公尺也就是“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1公尺=1米=3市尺(3尺)=3.2808英尺=1.0936码

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于1791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1米”。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6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刻尔克(Dunkirk)到巴塞罗那(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1米的铂棒。但由于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0.2毫米的误差。经过许多年,米制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20个国家于1875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设计,制作了30个横截面是X

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米的定义,并于1927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米原器,当它在摄氏0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米的定义。

一公尺是多少米?

一公尺是一米。

“米”(metre),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

米又称“公尺”。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一米的长度最初被定义为从地球赤道到北极通过巴黎中午线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被多次修改。

自1983年以来,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在1/299 792 458秒内传播的距离”。一米,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距离在1/299 792 458秒内。

扩展资料:

“公尺”的发展历程:

1688年,英国哲学家和牧师约翰·威尔金斯提出需要标准的十进制长度单位制。

1675年,意大利科学家提托·李维欧·布拉提尼在论文中首次使用了metro cattolico这个词,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μέτρον 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来的,意为"一种通用测量单位"。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议会下令法国科学院成立一个委员会,规范度量衡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度单位

一公尺等于多少米?

公尺=米,所以1公尺就是1米。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

我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等。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丈=3.33米,

1尺=3.33分米,

1寸=3.33厘米。

国际标准的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这些长度单位均属于公制单位。

英制长度单位

以英国和美国为主的少数欧美国家使用英制单位,因此他们使用的长度单位也就与众不同,主要有英里、码、英尺、英寸。

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

码(yard,yd) 1码=3英尺=0.9144米

英寻(f,fath,Fa) 1英寻=2码=1.8288米

浪(furlong) 1浪=220码=201.17米

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一公尺是多长?

公尺

公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1公尺=1米=3市尺=3.2808英尺=1.0936码

公尺(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於1791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一公尺」.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6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克尔克(Dunkirk)到巴塞罗那(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1公尺的白金棒.但由於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0.2公厘的误差.经过许多年,公尺制度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20个国家於1875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公尺原器的设计,制作了30支截面是X 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公尺的定义.并於1927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公尺原器,当它在摄氏0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公尺的定义.

但是用铂铱合金棒上的刻线来定义公尺,有许多缺点,例如刻线品质和材质稳定性都会影响尺寸的稳定性及重现性,而且一旦毁损后也无法复原.随著科技的发展,人们希望把长度基本单位建立在更科学,更可靠的基准上,而不再是用某一实体的尺寸做为标准.

1893年迈克尔逊利用镉的红光波长及其发明的干涉仪,来量测铂铱公尺原器的长度,从而激发科学家用光波波长做为长度基准的想法.经过许多科学家对众多物质的光谱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后,向国际度量衡局建议3条可能做为长度基准的光波谱线.最后在1960年第11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通过以氪-86的辐射光波为长度基准,并定义「公尺等於氪-86原子在2p10和5d5能阶间跃迁时,辐射光的真空波长的1,650,763.73倍」.1960年的一个重大技进展是雷射诞生了,科学家利用其优异的单色性,方向性,以及消除75科学发展2005年5月,389期巴黎科学院在1791年制定「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一公尺」.行时间法,即量测短脉冲光波行经待测长度时所需的时间,再乘以光速值就可得到长度值.这是属於长距离量测方式,适用在大地测量及卫星雷射测距.第二种是干涉法,量测方式是用已知波长的光源搭配光干涉技术来量测待测长度,最后长度值等於干涉条纹数乘上波长值.这是属於短距离量测方式,其准确度非常高,也是各国国家标准实验室采用的量测方法.

现今的光源有很多种,波长则从可见光到不可见光都有,但一般人并没有能力量测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因为它需要特殊的技术与设备.有鉴於此,国际度量衡局根据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建议了12条已知波长的辐射谱线,并清楚地描述其实施方式与工作条件.中华民国国家度量衡标准实验室则根据国内需求,建立了3条建议辐射做为长度的原级标准,分别是碘稳都卜勒宽度的技术,使其频率稳定性及重复性比氪-86高了100倍以上.除此之外,光波频率及光速值的量测技术也有惊人的进展.经过物理学家及计量学家数十年的研究与验证,终於在西元1983年的第17届国际度量衡大会通过了新的公尺定义,「1公尺等於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之间所行走的距离」.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视为一个不变的物理常数,它的数值是299,792,458 公尺秒.历经了上述3次重大的变革,公尺的定义与实现方法已经分开,长度基准不再是某一种规定实体的尺寸或某一特定的辐射波长.因此公尺实现的准确度不再受定义限制,相反地,它会随著科技进展而不断地提升.如何把公尺定义应用到实体的长度量测上 根据国际度量衡局的建议,实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飞频633nm雷射,碘稳频532nm雷射

及钙稳频657nm雷射.如果以碘稳频633nm雷射为光源,用光干涉的方式在真空中量1公尺的长度,其不确定度是2.5×10—11公尺.由於大部分量测系统是在普通的大气环境下工作,因此在空气折射率的影响下,即使采用碘稳频633nm雷射进行干涉测长实验,以现在的技术水准,1公尺的量测不确定度最多可达到千万分之一公尺.这对一般的应用已足够,但如果要提升量测准确度,就必须在真空下进行实验或改善空气折射率的量测技术.

总之,公尺定义经过200年的演进,长度的基准已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物理定义,任何人只要依上述的方法,都可产生1公尺的标准.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