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郑国渠(郑国渠现在还用吗)

郑国渠(郑国渠现在还用吗)

百闻百科 2023-04-2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郑国渠为什么消失了?

没有消失,只是被朝代遗忘了。

1985年冬天,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的秦建明来到泾河边,终于寻找到了失踪的郑国渠,它位于泾河瓠口一带的礼泉湾里村和上然村之间,被当地人叫作“老虎岭”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郑国渠首遗址,它完全是人工堆起来的杂土,不是自然原生的,“老虎岭”就是“秦土”。至此,迷失千年的郑国渠终于浮出水面。

战国末期,我国历史朝着建立同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秦国欲有事于东方,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而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策,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西行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

当时,国家间的兼并战争十分剧烈,肢颂进行战争的是军队,支撑战争的却是经济实力。在战国时期,农业经济是处在主导地位的,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以供长期的战争所需。秦国本来就想发展水利,关中又是秦国的农业基地,所以很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开始(前246年),经过十几年的大蚂努力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以后,秦国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而吴国,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就是因为修建邗沟而致使国家疲敝,但从强盛到衰败只有短短四年时间确是不争的事实。秦国的郑国渠是间接为了战争,直接用途是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而邗沟无论是设想还是实际用途都是直接为了战争。

郑国渠遗址,目前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扩展资料

在两千多前年的秦国,当时秦国所有官吏的眼里,郑国最终被秦始皇赦免,说明在经历了一场暗无天日的争斗之后,李斯又成为了秦国朝廷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而经过了杂治一战之后,李斯的地位更是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在这一年里,滚饥埋嬴政不好过,百姓更不好过,而且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件,嬴政的母亲也就是太后因为和某个历史人物私通而被软禁,吕不韦失势被流放至河南。郑国间谍案发,引证发布逐客令。

郑国渠不仅是几千年的历史文物,更是经历了战争和历史不断洗刷的见证者,当我们有幸参观郑国渠的遗址,我们会发现它的沧桑都是源于历史不断的折磨。现在它已经不能再为老百姓工作,早在2016年11月郑国渠就已经申遗成功,成功跻身为陕西省的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供后世的人们瞻仰。

郑国渠文言文

1. 郑国渠文言文翻译 谢谢

译文:

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风作浪(对邻国兴兵),便打算使秦国力疲惫,不使他向东来征伐韩国,便派遣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国,叫秦国开凿泾水,从中山西起一直到瓠口,开一条河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可用河渠之水灌溉田地。秦国在凿渠工程到一半的时候,觉察到这是中了韩国的计谋,于是想杀死郑国。郑国说:“我当初是间谍,但是渠凿成后,也是对你们秦国有利的。”秦国认为郑国的话不错,于是,命令继续凿渠。渠修成后,用渠中积蓄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有一钟。于是,关中的田地都成为了肥沃之地,没有灾害之年。秦国从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那些诸侯国。因此,秦国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2. 《谏逐客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

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

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

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

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

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辩岩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冲扒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 *** 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少时曾学李斯名作《谏逐客书》,见其才气逼人、文思如涌,便叹为观止。《谏逐客书》确乎写得机巧。

韩人郑国为削弱秦国国力、阻遏秦国东扩目的,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即后来的郑国渠),此谓有名的“疲秦计”。水渠修建中,“疲秦计”被识破,秦王大怒,要将一切非秦国之人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从六国投奔携判御来的“游士”。

春秋战国时期,为“游说者之秋”,诸侯为图霸天下或保疆拓土,广纳天下贤士,多至“门客三千”,能人志士因此四处游走,为接纳自己的诸侯效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游士”制度开了所谓中国人才流动之先。

李斯就是其中一个游士,本是“楚上蔡人”,投奔到秦国做官,也在驱逐之列。李斯为说服秦王收回成命,便上了《谏逐客书》。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一方面列举游士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打动秦王,“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其中名句多多,例如“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等等。秦王读罢,悚然动容,立即废除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加以重用,取其谋略,最后一统天下。

由此观之,李斯文才过人,兼为法家之推行者,又精于谋略,辅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位列三公,按理说其功绩应是历代将相之最,似乎足可以与具有同等职位的周公、召公并列,令人仰慕。 后来上大学时,翻阅《史记》,读到“李斯列传”,才知当年佩服李斯的念头大错特错,不禁唏嘘。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实记载中,李斯其实不过是个势利小人。李斯助秦始皇完成帝业,但其劣迹斑斑,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破坏绝对不可原谅。

他最后虽因谏争受赵高陷害,并被荒淫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可是他的死可谓咎由自取、因果相报,因为其死时所受之“严刑酷法”,正是他生前建。

3. 秦为何要修郑国渠

秦的基地位于关中,为达到一统全国的目的,需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因此发展关中农田水利以达到粮食增产是当务之急。

秦东邻的韩国便以善于兴修水利的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秦王本来就想发展秦国水利,于是很快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 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加之秦国当时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对郑国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河渠书的原文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州,陂九泽,度九山。

然河淄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

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

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于是,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都大兴卒塞之。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决於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候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

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至三百余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作法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后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顷。

五千顷故尽河蠕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灌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

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

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印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

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并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余里间。

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

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了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

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有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哀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嗓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淮缓。”

一曰:河汤汤兮激潺缓,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下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

然其著都在宣房。?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

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灌渠书。图" class="bk15e1-f589-c2b9-2019 ikqb_img_alink"。

郑国渠在今天哪个地方

郑国渠位于陕西省的关中平原中部,北仲山内泾河流域。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简庆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 政 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扩展资料

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它的建成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拦纳握济基础,在中国最强盛的朝代唐朝,郑国渠支撑了长安京畿地区大部分粮食供给。秦修郑国渠卒并诸侯,一统天下,汉修白渠,润泽两汉四百年,奠定丝路雄风,八水绕长安,奏响贞观长歌,国富民强。

公元前246年,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做为秦国东邻的韩国深感恐惧,派茄肆出间谍郑国游说秦王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消耗秦国的国力,秦王接受郑国的建议在关中平原背部开凿一条长达126.5公里的灌渠。

这项耗时10多年的疲秦工程,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用平交方式穿过冶峪、清峪、浊峪、石川河等自然河流,灌溉农田四万余顷,相当于今天的115万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国渠

郑国渠在什么地方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岳家坡西北部。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仲山内泾河流域,郑国渠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依托张家山的自然风光、泾河大峡谷和郑国渠首暨历代引泾工程遗址、仪祉纪念馆而开发的综合旅游景区,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生态旅游为一体。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春秀丽而夏翠绿,秋绚烂而冬苍茫,秀、幽、神、险、融于一体;山、峡、水、石,皆出于自然。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成功申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8年1月,郑国渠旅游风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的主要景点

1、泾河地质公园区

泾河地质公园区长约5千米,区域内主要为奥陶系灰白色、灰色、深灰色白云岩、白云岩灰岩等,这些岩石距今约4.5—5亿年;泾河以含泥量大,水势凶猛而著称,自古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一说。泾河独特的水文状况与地质构造,造就了如今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

2、泾河峡谷漫步观光区

泾河峡谷漫步观光区长约5.7千米,是景区的核心区块;上连黑沟奇峡区,下接泾河地质公园区,位于景区中心区域,景区的著名景点多分布于此。

区内山峰险峻、深潭密布、奇石林立。龙涎瀑,历经泾河千年冲刷而成的孔雀湾,盘亘在仲山群峰之贺睁间答晌的龙盘栈道,静静矗立的龙女峰,西北最清拍锋大的人工开凿而成的仲山洞庭。泾河峡谷漫步观光区全线修建了原生态的游步道、栈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郑国渠旅游风景区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