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好 »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玉石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玉石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星慧 2024-03-22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连中三元”?

乡试、会试、殿试均中第一名,叫“连中三元”。整个明朝只有商辂一人取得。

在我国封建时代,自隋唐以来实行的是科举取士的制度,就是规定课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明以前考试的内容各代大体相同,但时间并不固定。到了明朝,考什么,什么时间考,全都程式化了。

封建统冶者也重视“人才”的培养,有一整套的建置和规定。在中央设有太学(国子监),地方的府、州、县都设有学校。在校的学生叫生员,也叫秀才。他们读的是四书五经,作业就是写诗文,对对联。朝廷规定每三年在各省首府(布政使司所在地)举行考试,叫“乡试”。初录取的叫“中举”,人们称他为举人,每次乡试的第二年,举人要到京城里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叫“会试”。考中的人还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大殿里举行的考试,叫做“殿试”。会试这一年也叫“大比之年”。

殿试根据成绩分三等录取。一甲只取三人,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赐给他们进士及第的名义;二甲叫赐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二、三甲录取的名额也各有一定数量。

考取乡试第一名的叫“解元”,会试第一的叫“会元”,殿试第一的就是“状元”。谁要是在三次考试中都得了第一名,那就叫“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整个明代的二百七十七年当中,只有一人取得了这个荣誉,那就是商辂。

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是浙江淳安县人。他出身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家庭里,他的曾祖父靠替人家护林打猎为生,在半山腰的一块大石上搭了两间草房居住。到他爷爷的时候,家境稍微好了点儿,让孩子读了几天书,因此商辂的父亲长大以后,才在县衙门里谋了个差使,和母亲一起住在淳安县城内。

商辂小时候聪明好学,沉默寡言,有志向也有一股子犟劲儿,他很爱读书,父亲也鼓励他好好学习,他在学校每年的考试(岁考)中,成绩都十分优异,名列一等,得到了淳安县令的赏识和资助。

年少得意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八月,三年一度的乡试日期临近了,二十二岁的商辂打点行装,拜别了父母,由家乡乘船沿新安江顺流而下,来到浙江首府杭州。当时浙江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都有很大发展,称为富饶之区。杭州人口稠密,手工业更是闻名中外,商业也十分繁荣,是东南的一大都会,也是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明代初年学校有名额的限制,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后来念书的人多了,朝廷准许扩大招谨蚂蠢生名额,以六十名为限。这些增加的学生叫做“增广生员”。他们是自费,原来享受官费待祥陪遇的那一部分学生被叫做“廪膳生员”。

看起来每个学校的学生并不多,但是,如果一个省有八个府,一个府有五个县,那么加起来生员还是不少的。那些没有上公立学校而被称做“童生”的读书人,为数就更多了。他们虽然叫童生,却不都是孩子,有青年也有长着胡子的“老童生”。政府允许他们参加乡试。不过他们先要初试,及格后才准和生员们一起入场考试,这样一来,到杭州赶考的读书人少说也有数百成千,而当时录取的限额只规定三十名(后来有所增加),竞争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

经过三场紧张的考试,考生在沉重、懊丧、兴奋和希望等复杂心理状态中,焦急地等待着发榜。商辂和大家一样忐忑不安。发榜那天,人山人海,挤来挤去,都争着向榜上看。商辂只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因为红榜虽然很长,可是第一个名字就是他。他中了解元,熟物和识的人纷纷围上来祝贺,不相识的人都望着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羡慕。谁能想到乡试的最高荣誉,竞落在浙西山区这个乡巴佬的身上!

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到了明代,特别注重科举,中了举,就登上了做官的第一阶梯,即便是考不中进士,也有资格被朝廷选派去当州县的佐贰官(二三把手或教官),能够一举成名。中了举也真热闹,鼓乐吹吹打打,街道两旁挤满了人群,商辂当然走在举子们的最前边。他们拜谒完提学使(相当于省教育厅长)及有关长官之后,才各自回家乡去。这时候,各举人所在的州县官也特别关心起后进来了,自己管辖的地方中举的人越多,就越觉得脸上光彩。不仅要给举人家送金字匾额,还要赠送厚礼,设宴庆贺,相互酬答。商辂因为中了解元,回到淳安,全县都震动了。县令比别人更神气,他得意地对别人说:“我在商辂小的时候就看出了他是个人才。”

那时候,府县衙门里专门有一帮吃考试饭的人。参加考试的生员的姓名住址他们打听得一清二楚。等到榜一贴出去,他们就领了喜报,三五成群地奔赴新中举人的家门。在当地雇上吹鼓手,把喜报往门上一贴,鞭炮一放,红旗红带墙头一挂,喇叭一吹,他们便手执木棒,一拥进门。更奇怪的是,这些人一进门就噼哩啪啦地乱砸一气,还把这种胡闹叫“打穷”,这有个讲究,叫“改换门庭”。好好的东西砸得稀烂,主人再心疼也不能阻挡。最后除了酒饭招待,开销一切应用费之外,新举人还得给每人赏金。

不过到这时候,再穷的人家也不用发愁了,马上就会有人来巴结,那些地方官和趋炎附势的富人,都会主动把钱送到举人手里。如果举人贪得无厌,很快就能变成富翁。

明朝第一人

商辂的家自然也经过了这番折腾。年少得志,他多少有点骄傲,以为解元考进士还成什么问题?便卷入了世俗的应酬之中,荒废了学业,所以在第二年会试的时候,名落孙山。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训。本来他可以到吏部去登记候选,谋个一官半职。但是,他以不中进士为耻辱,立志要精进学业。按照规定,会试落榜的举人,根据自愿可以无条件地进国子监攻读。商辂选了这一条路,潜心致志地读起书。

商辂入学后,废寝忘食地苦读,几乎不出校门一步。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国子监祭洒(官名,相当于大学校长)李时勉。他给了商辂以鼓励和支持,特意为商辂在校内东厢房的后面找了一间非常安静的房子,让他专心读书。商辂日日夜夜地博览群书,钻研学问,练习写作,一埋头就是整整十年,终于在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的会试中,一举夺得了会元。这次,他没有松懈,紧接着在殿试中,又独占鳌头,夺得了状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身披十字大红,帽插金花,在北京城里走马三天的时候,满城的人都来争看状元郎。商辂连中三元到处被人传扬,成为一代盛事。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汉语成语,拼音是lián zhòng sān yuán,部分朋友就想知道,究竟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呢?

1、 解释: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2、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一卷:“后来连中三元,官封卜迅沂国公。”

3、 用法:连中三元册弊闷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接连三次中州弯头名。

4、 反义词:名落孙山。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了。

古代的“连中三元”指的是什么?

连中三元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连续在乡首指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名。

三元:科举制度称 乡试、 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 状元,合称“ 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 气冲斗牛。”

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者明配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连中三元是中国传统吉样图案。由荔枝、桂圆、核桃构图。图案中三种果实都槐斗是圆形,象征“三元”,寓意考试成绩优异,不断进取,喜报频传。多见于剪纸、文具及装饰图案中。

连中三元什么意思

问题一:连中三元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第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度,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 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王曾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厅御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图,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传统寓意纹样。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寓意“连中三元”。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问题二:连中三元是什么??? 5分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问题三:连中三元 什么意思 连续赢三次、连续答对三道等之辩伏做类都可以成为连中三元

问题四:“连中三元”指的是哪三元? 宋代以后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元”。读书人首先要在县、府参加考试,被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只有取得“秀才”称号,才可以参加以后的正式考试。正式考试也大致分三级,只是名称有所变化。首先是乡试,每三年在省府举行一次,考中的叫“举人”。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描写的就是乡试的情形。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然后是会试,这是礼部主持的考试。会试是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的京城礼部举行。由举人参加,第一名称携衡为“会元”。最后是殿试,是由会试的合格者参加。殿试是最高层次的考试,常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一考试形式最早开始于武则天时期,不过多与皇帝临时下诏进行的制科相混。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三甲分别取若干人。

问题五: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明代三人,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还有万历年间的杨守勤 清代两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状元钱檠,他是江南(江苏)解元 陈继昌,道光间三元及第 另外还有一位清初的王玉不止是三元,而是独占“四元”。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浙江武乡试的解元。入清以后,又参加新王朝的武举,获顺治八年(1651武乡试解元,接着顺治九年武会试会元,殿试又得状元,是名符其实的“连捷三元”。王玉体貌伟岸,武力绝伦,甚得顺治赏识,曾任天津镇总兵等职。

问题六:连中三元的三元是指什么 连中三元是古代科举的说法.

古代想要参加科举就必须经过3场考试:乡试 会试 殿试.

乡试是最低级的. 一般每个读书人都能参加. 如果考中了就叫举人 举人中的第一叫解元所有举人可以去当时的首都参加会试,只有举人能参加. 考中了就叫贡生 贡生中的第一叫会元

所有的贡生又可以当着皇帝的面考试,叫殿试.殿试只有贡生能参加. 考中了就叫进士 第一就叫状元

所谓的连中三元就是在乡试 会试 殿试中都得第一.

问题七:翡翠,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在翡翠来说,属于豆荚的雕刻造型,三颗豆子代表连中三元,四颗豆子代表四季平安。连中三元,源自古代科举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场考试接连高中。现在寓意:好事连连。连中三元翡翠雕件图示:

什么是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一、读音

连中三元的读音是lián zhòng sān yuán。

二、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友运拿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三、近义词

老成练达: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四、反义词

名落孙山:指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比喻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连中三元的造句:

1、短信祝你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中状元,好运伴你发财得银元,幸福健康增元气,愿你心中美好的梦想“中”能“元”,让中元节给你带去美梦成真的心愿!

2、这一称号就是连好搭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悄棚、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

3、这场足球比赛中他连中三元为本队取胜立下汗马功劳。

4、背面中间刻有大运一生,由连中三元的图形环绕,可谓是福气好运环绕一生。

5、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