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老子和孔子是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
- 2、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 3、老子和孔子的介绍
- 4、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 5、孔子和老子的区别
- 6、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老子和孔子是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
是,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人,但不在同一年代,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
1、老子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
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扩展资料: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
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基本同处一个时代,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
在出土汉画像石中, 关于 《孔子见老子》雕刻图像是常见的,尽管各地出土的这个画像在艺术表现手法、雕刻风格、视觉形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孔子问礼老子、宣扬儒家思想的主题却是统一的。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不是我国古代两位学者简单的“历史会面” ,而是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道之分,诸子门派对立是发生在孔老逝世之后,诸子崛起各执师之一端互相非难的百家争鸣之时,这个现象从《汉书·艺文志》诸子百家的著作目录中可以看出。
虽然《孔子见老子》 画像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但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积极宣扬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美德的儒家社会思想。
《孔子见老子》画像也反映出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儒、道文化同源而异流,两家文化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诸多共通之处,只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主张,产生了两条风格各异的思想文化发展道路。
因此,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也反映出了儒、道两种思想文化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子见老子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亦师亦友。
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生活中有一种关系,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就像孔子所说的,身边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优秀的东西。
老子和孔子的介绍
老子和孔子的介绍
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人,但不在同一年代。按照现在话讲,孔子影响的主要群体是“资产阶级,”老子影响的主要群体是“无产阶级。”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加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下面一起看看吧。
老子和孔子的介绍1
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人,但不在同一年代。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和老子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学说。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老子和孔子的介绍2
1、老子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
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2、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
孔子约比老子小二十岁,并且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在庄子的《南华经》一书中,曾记述以及虚构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孔子三十四岁时,专程到京都雒邑向老子请教周礼.第三次见到老子是在相邑.此时孔子已创建了他的仁学体系,试图通过仁学使荒废的礼仪复活.但是在这时候老子对礼已形成新的看法了.于是老子和孔子之间展开了“以德治国”与“仁政治国”的论辩.关于这场论辩,记载在庄子《南华经·天运》篇中.这一次,孔子见了老子后,回鲁国三天没得说话.
孔子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於是往南到沛地去见老子.对此,老子还大发了一番宏论(见《南华经·天运》).庄子这一次记述,可能就不如“相邑德-仁之辩”的可信度了.
孔子周游列国,求仕不得,大约六十六岁时,又一次在相邑见到老子.孔子风尘仆仆的,走了几千里,到了城外求见老子.此时的老子已决定西去隐居,所以这次可说是老子和孔子最后的会面.这次会见,孔子主要是向老子述说自己周游列国怀才不遇的经历,亦记载在天运篇中.与孔子周游列国所遭遇的冷漠相比,李耳的热情给孔子以极大的感动.所以这次也是两人“化敌为友”的一次会面.可惜老子就要去关中布道了,可惜孔子只能在这即将陷入混乱的关外以教书苦度余生了.一个“骑青牛,携书童,穿越函谷”,一个“人之初,性本善,诲人不倦”……
孔子和老子的区别
区别:
1、孔子是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
2、孔子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老子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3、孔子主张恢复到周,老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 “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扩展资料
1、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1、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
而孔子却告诉他们不要争斗称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爽。
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
一次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据说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
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2、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
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
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
《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
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
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
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老子亦喻孔子为凤。
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3、孔子在大力宣扬自己的思想,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孔子门下,成为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名气也越来越高。
但是孔子却不以此骄傲,他仍然按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然有一天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遇到了瓶颈,于是便召集起自己的弟子们,一同商讨这个问题。
于是一群人在一起了,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讨论起来就像炸了锅一样,讨论了很久,但是却没有讨论出结果,现场一度寂静。
这时,孔子便想起了一直想要见到的人老子。
于是,他便吩咐好自己的一些弟子好好学习钻研学问,然后带上自己的几个得意弟子前去请教老子。
孔子见到老子时,十分激动,差一点没冲上去送上一个大拥抱,虽然自己很克制,但是自己还是表现出了那么一点点崇拜之情。
老子见到倒是孔子也不惊也不忙,好像事先知道孔子要来似的。
于是乎,孔子便把自己的问题说了出来,老子听完后,老子就说道这个问题很简单,于是老子便张开了嘴,你看看,答案就在这里。
可是孔子没有看明白,一脸懵。
老子看到后,又指着自己的舌头,指了几次后,孔子恍然大悟,就和老子说到,多谢指点。
然后弟子们看到了也似懂非懂的说到谢谢指点,老子就说到明白就好,于是便离开了。
可是孔子的弟子们仍然是一脸不解,我们辛辛苦苦来先老子先生解决问题来了,可是在回去的路上,孔子说:“第一次是看他的牙齿,第二次是他的舌头。”
牙齿虽然掉的差不多了,但还能用,舌头也还是好的。
说明不管发生什么,经历过什么大难最初的一些方法还是能够用得上,说明我们还是要从基础找办法。
于是一旁的子路便开始说,老师,我也明白了,任何事情,只要从基础做起,都能成功,就像水和石头。
一般来说,水战胜不了石头,但是,如果水一直做垂直的自由落体运动。
那么,水就可以战胜石头。
一切事情都要从简单,基础做起,因为这些东西,无论怎么变,都不会过时。
于是孔子便称赞道,子路,你真聪明!于是随行的弟子们也纷纷赞同子路的看法。
4、孔子关于礼方面有些不懂的方面,所以特地到周的都城到洛阳,所以专门去向老子请教礼。
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是高兴,所以老子先问孔子,他对礼的了解和看法。
听完孔子的话,老子告诫孔子说,他所说周礼已经崩塌了,周礼所存在遗迹还在,周礼所奉行的话还存在。
就像一个君子一样,遇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出世,遇不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入世,就像乌龟一样,遇到危险时,懂得用龟壳保护自己。
懂得掩饰自己,懂得大智若愚。
孔子很仔细听着老子的话,所以老子说完他一直没有离去。
老子看到孔子这样子,就知道他还没有明白。
于是张开嘴巴问他,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恭敬的回答已经不在了。
老子又问他,那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说,舌头一直都在啊。
老子笑着说,所以并不一定坚硬的东西留在最后。
舌头最软,却留到最后。
所以要懂得以柔克刚。
孔子恍然大悟,向老子低头鞠躬行礼。
孔子向老子请教这件事让人明白,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单面性的,事物发展自有自身的矛盾,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纯粹的东西。
老子对礼的阐述也使孔子受益匪浅,以至于孔子回到自己国家后,对自己的弟子说。
老子就像一只在空中遨游的龙,人们无法捉摸。
而老子的知识就像空中的龙一样高深,一般人无法到达他的境界。
5、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见老子问礼(老子,亦称老聃,与孔子同时代人,其生卒年代和身世,今已无法确考。
)老子告诉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送人以财物,仁人者赠送人以格言’。
我不能富贵,但窃冒了‘仁人’的称号,所以我只有赠送你以嘉言。
就是“一个聪明深察的人而所以走近于死亡者,就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是非;—个博辨广大的人,而所以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
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