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敬畏之心
- 2、什么是“常怀敬畏之心”??
- 3、敬畏心是什么意思?
- 4、敬畏心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敬畏之心
“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意思就是内心不存邪念,懂得敬畏,时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和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
敬畏之心,就像一根底线时刻在警示我们,做事情时就会对得起良心。
拓展说明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就不懂得尊重和害怕,往往就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无法无天。就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爆炸,也不知道爆炸的破坏力有多强。这是很可怕的,时刻危害社会和谐稳定。
凡事都有因果,最终都会吞下自酿的苦果。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的金钱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良心。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
只有心怀敬畏才能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什么是“常怀敬畏之心”??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扩展资料:
释义:对人对事心里面存着敬仰畏惧的情怀。
读音:[jìng wèi zhī xīn ]
敬畏 [ jìng wèi ]
释义:既敬重又害怕。
造句:
我是靠人们对我的敬畏来统治的。
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
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敬畏心是什么意思?
敬畏的解释
[awe]
既敬重又 害怕 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 详细解释 既敬重又害怕。 《管子·小匡》 :“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 《史记·鲁周公 世家 》 :“乃命于帝庭,敷佑 四方 ,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 韩愈 《贺太阳不亏状》 :“陛下敬畏天命,克己脩身。” 巴金 《家》 九:“ 祖父 是全家所 崇拜 、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 侵犯 的神气。”
词语分解
敬的解释 敬 ì 尊重 ,有 礼貌 地对待: 尊敬 。 致敬 。敬重(恘 )。 敬爱 。 敬仰 。 恭敬 。敬辞。敬慕。 敬献 。 表示 敬意 的礼物:喜敬。寿敬。 有礼貌地送上去:敬酒。敬香。 谨慎 ,不 怠慢 :慎始敬终(自始自终都谨慎 不懈 )。 畏的解释 畏 è 怕: 畏惧 。畏难(俷 )。畏罪。 大无畏 。 望而生畏 。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 朋友 )。后生可畏。 部首 :田。
敬畏心是什么意思?
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础的素质,更是一个民族不能或缺的优良品质。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心。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教。道教作为华夏神州炎黄子孙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国人的根和本。
如果从道教文化的角度来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的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敬畏心。敬畏心不是迷信,它是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
道教的敬畏心
道教最高信仰是尊道贵德,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神有高尚的德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里都崇尚和履行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其中“耻”就隐含着一种敬畏,它是指对不公正、不合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义。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做出悖犯礼义之事,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缺少敬畏。自古以来的贤人能士大都知耻而敬畏,他们深知“头顶三尺有神明”,淡漠贪嗔痴欲,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这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生观很相似,康德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道德不分国界,它就像一把尺子,直指人心,敬畏心正是这把尺子上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