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问答 » 1582(1582年10月4日到15日发生了什么)

1582(1582年10月4日到15日发生了什么)

星慧 2023-03-2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1582年10月中国发生了什么

公元1582年,是中国明神宗万历十年。 1582 年的 10 月 4 日这一天结束了,第二天的日子被跳过了10月15日。

1、淮、扬海溢

浸盐场三十,淹死二千六百余人。

2.俺答死

顺义王俺答死,优恤之,其妻率子上表进马谢,复赐币有差。免天下积年欠赋凡一百余万两。

3、杭州兵变初

杭州东南二大营兵每名月给饷银九钱,巡抚都御史吴善言奉诏议减三分之一。士兵不满,吴善言出示曰;饷减已定,不愿者听其归农。兵愈大哗,缚吴善言痛殴之。张居正荐巡抚宣大张佳允代吴善言巡抚浙江讨定之。

3、宁夏灵州今宁夏灵武)土军马景等杀其参将许汝继。巡抚都御史晋应槐讨诛之。杭州民以行保甲苛扰,起而反抗,失败。杭州争饷之兵变亦失败。顺天等八府自万历八年皆歉收,民有菜色,生者逃移,死者枕藉,赈之。

4、以前礼部尚书潘晟shegrave;ng胜)兼武英殿大学士,吏部侍郎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

5、苏州等府大水,坏房舍千万,淹没漂流田禾十余万顷,死者二万人,赈之,并免税粮。

6、调戚继光于广东 戚继光1528-1587),山东蓬莱人。编练戚家军,经多年奋战,解除东南倭患,为抗倭名将。隆庆元年1567年)被张居正调至北方,镇守蓟州,充蓟镇总兵官,以加强战备。在蓟镇十六年,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先后倚任之。

7、公元1582年

文学家吴承恩卒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小说《西游记》为其代表作。

1582年发生了什么?

一、国内事件

1、公元1582年 正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正月)

淮、扬海溢,浸盐场三十,淹死二千六百余人。

公元1582年 二月

(壬午 明万历十年 二月)

俺答死 顺义王俺答死,优恤之,其妻率子上表进马谢,复赐币有差。

免天下积年欠赋凡一百余万两。

2、公元1582年 三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三月)

杭州兵变 初,杭州东南二大营兵每名月给饷银九钱,巡抚都御史吴善言奉诏议减三分之一。士兵不满,吴善言出示曰;“饷减已定,不愿者听其归农。”兵愈大哗,缚吴善言痛殴之。张居正荐巡抚宣大张佳允代吴善言巡抚浙江讨定之。

速把亥死 泰宁部长速把亥与弟炒花等犯义州(今辽宁义县),遇李成梁伏,速把亥被射中胁,坠马被斩。

倭寇扰浙江温州。

3、公元1582年 四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四月)

宁夏灵州(今宁夏灵武)土军马景等杀其参将许汝继。巡抚都御史晋应槐讨诛之。

杭州民以行保甲苛扰,起而反抗,失败。杭州争饷之兵变亦失败。

顺天等八府自万历八年皆歉收,民有菜色,生者逃移,死者枕藉,赈之。

4、公元1582年 六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六月)

以前礼部尚书潘晟(shèng胜)兼武英殿大学士,吏部侍郎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

政治家张居正卒 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入阁。穆宗死,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神宗年幼,国事由其主持,前后当国十年。其时危机严重,他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使财政状况改善,裁冗员,减少支出。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防御鞑靼贵族攻掠。用潘季驯治河、淮,卓有成效。死之明年追夺官阶,又明年籍其家,子孙惨死狼藉。有《张文忠公全集》。

5、公元1582年 十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十月)

苏州等府大水,坏房舍千万,淹没漂流田禾十余万顷,死者二万人,赈之,并免税粮。

6、公元1582年 十二月(壬午 明万历十年 十二月)

谪太监冯保 冯保内倚太后,外倚张居正,专擅威福。神宗称之为“大伴”,颇惮之。有所赏罚,非出冯保口,无敢言者。神宗以迫于太后、张居正,不能去之。及太后归政,张居正又死,冯保失所倚,然犹肆横如故。御史李植列冯保十二大罪。神宗怒,遂谪冯保南京安置,籍其家,金银百余万,珠宝瑰异称是。

追劾张居正者起 “帝所幸中官张诚……谓其(冯保)宝藏逾天府,帝心动。”时潞王将婚,所需珠宝未备,太后言之。神宗曰:“年来无耻官僚尽购之以献张、冯二家。”太后曰:“已籍矣,必可得。”神宗曰:“奴黠猾,先窃而逃未可尽得也。”于是追劾张居正者纷起。

调戚继光于广东 戚继光(1528-1587),山东蓬莱人。编练戚家军,经多年奋战,解除东南倭患,为抗倭名将。隆庆元年(1567年)被张居正调至北方,镇守蓟州,充蓟镇总兵官,以加强战备。在蓟镇十六年,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先后倚任之。张居正尤事与商榷,动无掣肘,故戚继光在蓟镇边防修举,得有所建树。及是,张居正死半年,言官劾“继光不宜于北。”遽调之广东。戚继光悒悒不得志,赴粤逾年即谢病归,居三年,卒。戚继光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守。继之者,步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

7、公元1582年 是岁(壬午 明万历十年 是岁)

建州女真阿台、叫场、塔失死 建州女真王杲(gǎo搞)子阿台犯沈阳,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追之,攻破阿台之古勒寨(今辽宁抚顺东萨尔浒之东),阿台被杀死。阿台部下,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之祖父叫场、父亲塔失往援阿台,战斗中亦被杀。是役,苏克苏护河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通于李成梁,故李成梁得成大功。

文学家吴承恩卒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小说《西游记》为其代表作。

二、国际事件

1月15日 -俄罗斯割让利沃尼亚与爱沙尼亚给波兰。

2月20日 -日本九州地区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纯忠、有马晴信向罗马教廷派遣天正遣欧少年使节,于长崎港出发,后于1590年返回。

2月24日 -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新的历法,即现行国际通行的公历。

3月11日 -甲州征伐结束--日本大名武田胜赖切腹自尽,甲斐武田家灭亡

6月10日 -葡萄牙宣布独立。

6月21日(天正十年六月二日) -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被其下属明智光秀杀害于京都本能寺。

7月2日 -杀害主公织田信长的明智光秀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打败后逃亡时,被落武者狩(专门截杀落魄武士的农民)杀死。

10月4日星期四(儒略历) -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葡萄牙将次日定为新历10月15日星期五。

12月9日星期日(儒略历) -法国将次日定为新历12月20日星期一。

利玛窦获准进入中国。

1582年是什么年份?

公元1582年时,罗马教皇高利将儒略历纪年方式更换为新历纪年方式即公历纪年法。但由于对闰年的算法不同,新旧历法之间产生了十天的偏差。教皇高利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将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直接抹去,以求历法的完整。因此我们现在会看到1582年10月的日历会缺少十天。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格里历,这个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是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目的是取代旧罗马历法。在儒略历法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单数月份31天,双数月份除2月份外30天,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此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而在天文学中,地球环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天,周期约是365.2422天。因此,使用儒略历法之后,每年多算了11分钟14秒。由于误差不太大,头几年没什么关系,但是,一年又一年,误差累积起来,儒略历法就与实际的太阳年不合拍了。

到了16世纪,这个偏差已经达到了10天。于是在1582年,当时的教皇于1582年2月24日以教皇训令颁布,将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于是这10天就消失了,一去不复返。1582年10月4日过完了,第二天已经是10月15日了,于是历法又回到与太阳年同步。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格里历的起源说法

格里历的起源说法不一,也有说法认为,格里历实际源于中国的授时历。授时历是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实施的历法。授时历历时4年,在北至西伯利亚的铁勒,南至西沙群岛,东西六千余里,南北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中国土地上,建立27所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测出一年为365.2425天,比实际值仅误差25.92秒。

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派遣使臣会见罗马教皇尤金四世,将中国历法传播到欧洲,因精确度更高,从而被欧洲采用,推出了格里历,但教皇却对外称是欧洲自己测出的。实际上中国的授时历比欧洲格里历早了300多年。

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法确认,不过现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的仍然都是格里历。

1582年是什么朝代?

1582年所对应的中国朝代是明朝,也就是明神宗万历十年,在这一年中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新的历法,即现行国际通行的公历。

但是由于新旧历法的冲突性,教宗便把公历1582年10月5日直接改为了公历1582年10月15日,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举措才使得人们对于明神宗万历十年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从而促使我们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扩展资料:

明朝的国号

相传,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而南京大学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另有观点认为,明朝国号出自《周易·乾·彖》“大明终始”,与元朝国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