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久而不闻其臭(久而不闻其臭的而的用法)

久而不闻其臭(久而不闻其臭的而的用法)

东毅 2024-05-0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是出自哪里啊?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人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

原文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拓展资料

一、出处简介

《孔子家语·六本》。《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汉族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二、解释

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因为它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有红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三、成语:芝兰之室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刘向编撰的《说苑·杂言》,此外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中也有收录,原文如下: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

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白话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商(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赐(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

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闻不到臭味,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扩展资料:

【词语释义】

肆:店铺。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芝兰之室: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比喻良好的环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鲍鱼之肆,百度百科-说苑·杂言

“久而不闻其臭”的“臭”是什么意思?

【成语】: 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

【解释】: 鲍鱼:咸鱼;肆:店铺。好像进了卖咸鱼的店,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腥味了。比喻环境熏染对人的影响极大。

【出处】: 汉·刘向:“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臭的组词

1、臭不可闻chòubùkěwén

形容很臭,也比喻人的名声太坏,不齿于人。

哪个告小状,哪个就臭不可闻。

2、臭虫chòuchóng

一种无翅的身体扁平椭圆的吸血蝽类昆虫(Cimex lectularius普通臭虫),通常是家庭的,尤其是床上的害虫,吸取人血。

3、臭弹chòudàn

失效打不响的炮弹

4、臭豆腐chòudòufu

发酵后有特殊气味的小块豆腐,可作菜

谑语。比喻外表丑陋而实际却令人喜爱的人或物

5、臭架子 chòujiàzi

自视不凡,态度傲慢,装腔作势的令人厌恶的坏作风

放下臭架子,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6、臭老九chòulǎojiǔ

“文革”中对知识分子的蔑称,因当时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故称

7、臭骂 chòumà

(1) 辱骂性的批评

我遭到新闻记者的臭骂,他们以为我背叛了

(2) 严厉的斥骂;狠狠地骂;痛骂

挨了一顿臭骂

8、臭美 chòuměi

讥讽人夸耀或显示自己漂亮、能干

9、臭名远扬 chòumíngyuǎnyáng

坏名声传得很远

臭名远扬的叛徒

10、臭名昭著chòumíngzhāozhù

(1) 坏名声很突出,人人都知道

臭名昭著的海盗

(2) 由于邪恶、卑劣或罪恶的品格而声名狼藉

一个臭名昭著的间谍和暴徒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上一句是什么?此名句出自哪里

全文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出自西汉刘向的《后汉书》。意思是:

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鲍鱼是臭的了。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

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是什么意思

释义: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

出处:出自三国时期王肃的《孔子家语·六本》卷四。

原文节选: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白话释义: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

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

颜师古所云今本《孔子家语》,乃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十卷本,王肃,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

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兰花香气屋子,久了会身染香气,就闻不到兰花香气了。和素质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咸鱼市场,时间久了就变臭。

出处:出自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孔子家语·六本》。

原文节选: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藏朱砂的地方就有红色,有油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朋友和环境。

扩展资料

《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其次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另外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家语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