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电子磁矩(电子磁矩的两个来源)

电子磁矩(电子磁矩的两个来源)

壹旭 2022-09-1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大学物理磁矩计算公式是什么?

磁矩的公式m=iSn。

磁矩是磁铁的一种物理性质。处于外磁场的磁铁,会感受到力矩,促使其磁矩沿外磁场的磁场线方向排列。磁矩可以用矢量表示。磁铁的磁矩方向是从磁铁的指南极指向指北极,磁矩的大小取决于磁铁的磁性与量值。不只是磁铁具有磁矩,载流回路、电子、分子或行星等等,都具有磁矩。

两种磁源

在任何物理系统里,磁矩最基本的源头有两种:

电荷的运动,像电流,会产生磁矩。只要知道物理系统内全部的电流密度分布(或者所有的电荷的位置和速度),理论上就可以计算出磁矩。

像电子、质子一类的基本粒子会因自旋而产生磁矩。每一种基本粒子的内禀磁矩的大小都是常数,可以用理论推导出来,得到的结果也已经通过做实验核对至高准确度。例如,电子磁矩的测量值是焦耳/特斯拉。磁矩的方向完全决定于粒子的自旋方向(电子磁矩的测量值是负值,这意味着电子的磁矩与自旋呈相反方向)。

量子电动力学的电子磁矩

量子电动力学计算的磁矩值由于高阶修正偏离一个玻尔磁子 1918年施温格计算了α一阶修正,结果,而1981年有人计算了α四阶修正,得出

μe=1。001159652(148)μB

而实验值是

μe=1。0011596522(31)μB

这种实验的和理论计算的精确度以及它们符合的程度在整个物理学领域中都是罕见的。

重正化对发散困难的解决并不彻底。它只是用适当的办法把发散分为两部分:抽出有意义的有限项而把剩余的发散和物理上不能直接测量的量合并起来重新定义为物理上的实测量。它并没有从理论中将发散消除。

理论的困难、应用范围及实验检验  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发散问题仍有待于根本解决。另外,量子电动力学是把电子当作基本场看待的。作为粒子,它是点状的,也就是没有结构的。当然,在一定的阶段(即能量小于一定限度,或距离大于一定限度)时,这种考虑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些界限的值是多大,实验物理学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目的是要观察在短矩离(高能量)情况下电子偏离点状的情况。当前,探索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正负电子对撞机,因为它可以获得质心系中很高的能量。用对撞机可以研究正负电子对转化成正负μ子对的反应根据量子电动力学(带电轻子为点状),在能量远大于电子静止能量时这个过程的截面的最低次近似值S是质心系能量的二次方。如果在S值很高时发现截面偏离包括辐射修正在内的相应公式的值时,可能就是电子偏离点状的信号。

结果是:在质心系能量为38GeV时在10-16cm以外电子可以认为是点状的,或者说电子如有结构,也至少要在10-16cm以下。今后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可以把这个界限继续往下压缩,或许在距离小于某一极限时发现电子结构。量子电动力学的计算结果都要依靠微扰论。

这是基于是个小参量的前提之上的。但由于真空极化效应,在距离愈来愈小时,α 的值随着电荷的有效值增大。这迟早会使基于微扰论的结果失效。但实际上这要到距离小到亦即1.22×10-70厘米时才会发生。但早在到达这个距离之前就必须考虑其他效应了。当距离小到史瓦西半径1.352×10-55厘米时,电子周围的时空度规已显著偏离闵可夫斯基度规,而引力作用就必须加以考虑。在这以前就会遇到普朗克距离1.616×10-33cm(相当1.221×1019GeV),此时时空度规会发生较大的涨落,量子引力就应予以考虑(见广义相对论)。根据SU(5)的大统一理论,到距离1.97×10-29cm(相当1015GeV)电磁耦合常数就和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汇合在一起成为大统一的耦合常数了,而它将随距离减小而下降。

看来极为可能的是,距离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子已不仅和电磁场相互作用,而其他相互作用在强度上都会和电磁作用相比,因而会出现具有丰富内容的物理现象,从而使人类有可能揭示更深刻的物理规律。事实在已经观察到电弱统一理论的标准模型中所预言的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干涉效应。

电子磁矩是什么?

一、物质磁性的起源

如果磁是电磁以太涡旋,一个磁铁,没看到任何电磁以太的涡旋,为什么会有磁性?我们的回答是:物质的磁性起源于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会产生一个电磁以太的涡旋。

早在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就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第一次揭示了磁与电存在着联系,从而把电学和磁学联系起来。

为了解释永磁和磁化现象,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安培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着环形电流,称为分子电流,而分子电流相当一个基元磁体。当物质在宏观上不存在磁性时,这些分子电流做的取向是无规则的,它们对外界所产生的磁效应互相抵消,故使整个物体不显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体的各个分子电流将倾向于沿外磁场方向取向,而使物体显示磁性。

磁现象和电现象有本质的联系。物质的磁性和电子的运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乌伦贝克与哥德斯密特最先提出的电子自旋概念,是把电子看成一个带电的小球,他们认为,与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相似,电子一方面绕原子核运转,相应有轨道角动量和轨道磁矩,另一方面又绕本身轴线自转,具有自旋角动量和相应的自旋磁矩。施特恩-盖拉赫从银原子射线实验中所测得的磁矩正是这自旋磁矩。(现在人们认为把电子自旋看成是小球绕本身轴线的转动是不正确的。)

电子绕原子核作圆轨道运转和绕本身的自旋运动都会产生电磁以太的涡旋而形成磁性,人们常用磁矩来描述磁性。因此电子具有磁矩,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 。 是原子磁矩的单位, 。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孤立原子的磁矩决定于原子的结构。原子中如果有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其电子的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原子就具有“永久磁矩”。例如,铁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6,共有26个电子,在5个轨道中除了有一条轨道必须填入2个电子(自旋反平行)外,其余4个轨道均只有一个电子,且这些电子的自旋方向平行,由此总的电子自旋磁矩为4 。

二、 物质磁性的分类

1、 抗磁性

当磁化强度M为负时,固体表现为抗磁性。Bi、Cu、Ag、Au等金属具有这种性质。在外磁场中,这类磁化了的介质内部的磁感应强度小于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M。抗磁性物质的原子(离子)的磁矩应为零,即不存在永久磁矩。当抗磁性物质放入外磁场中,外磁场使电子轨道改变,感生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磁矩,表现为抗磁性。所以抗磁性来源于原子中电子轨道状态的变化。抗磁性物质的抗磁性一般很微弱,磁化率H一般约为-10-5,为负值。

2、 顺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征是,不论外加磁场是否存在,原子内部存在永久磁矩。但在无外加磁场时,由于顺磁物质的原子做无规则的热振动,宏观看来,没有磁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每个原子磁矩比较规则地取向,物质显示极弱的磁性。磁化强度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为正,而且严格地与外磁场H成正比。

顺磁性物质的磁性除了与H有关外,还依赖于温度。其磁化率H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

式中,C称为居里常数,取决于顺磁物质的磁化强度和磁矩大小。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一般也很小,室温下H约为10-5。一般含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电子未填满壳层的原子或离子,如过渡元素、稀土元素、钢系元素,还有铝铂等金属,都属于顺磁物质。

3、 铁磁性

对诸如Fe、Co、Ni等物质,在室温下磁化率可达10-3数量级,称这类物质的磁性为铁磁性。

铁磁性物质即使在较弱的磁场内,也可得到极高的磁化强度,而且当外磁场移去后,仍可保留极强的磁性。其磁化率为正值,但当外场增大时,由于磁化强度迅速达到饱和,其H变小。

铁磁性物质具有很强的磁性,主要起因于它们具有很强的内部交换场。铁磁物质的交换能为正值,而且较大,使得相邻原子的磁矩平行取向(相应于稳定状态),在物质内部形成许多小区域——磁畴。每个磁畴大约有1015个原子。这些原子的磁矩沿同一方向排列,假设晶体内部存在很强的称为“分子场”的内场,“分子场”足以使每个磁畴自动磁化达饱和状态。这种自生的磁化强度叫自发磁化强度。由于它的存在,铁磁物质能在弱磁场下强列地磁化。因此自发磁化是铁磁物质的基本特征,也是铁磁物质和顺磁物质的区别所在。

铁磁体的铁磁性只在某一温度以下才表现出来,超过这一温度,由于物质内部热骚动破坏电子自旋磁矩的平行取向,因而自发磁化强度变为0,铁磁性消失。这一温度称为居里点 。在居里点以上,材料表现为强顺磁性,其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

式中C为居里常数。

4、 反铁磁性

反铁磁性是指由于电子自旋反向平行排列。在同一子晶格中有自发磁化强度,电子磁矩是同向排列的;在不同子晶格中,电子磁矩反向排列。两个子晶格中自发磁化强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整个晶体 。反铁磁性物质大都是非金属化合物,如MnO。

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不能观察到反铁磁性物质的任何自发磁化现象,因此其宏观特性是顺磁性的,M与H处于同一方向,磁化率 为正值。温度很高时, 极小;温度降低, 逐渐增大。在一定温度 时, 达最大值 。称 为反铁磁性物质的居里点或尼尔点。对尼尔点存在 的解释是:在极低温度下,由于相邻原子的自旋完全反向,其磁矩几乎完全抵消,故磁化率 几乎接近于0。当温度上升时,使自旋反向的作用减弱, 增加。当温度升至尼尔点以上时,热骚动的影响较大,此时反铁磁体与顺磁体有相同的磁化行为。

三、电子轨道磁矩与轨道角动量的关系

设轨道半径为r (圆轨道)、电子速率为v

则轨道电流I:

电子的轨道磁矩

对处于氢原子基态的电子,

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圆轨道)

L = mvr

式中m 为电子质量

由于电子带负电,电子轨道磁矩与轨道角动量的关系是:

(此式虽由圆轨道得出,但与量子力学的结论相同)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电子轨道磁矩与轨道角动量成正比。

四、电子自旋磁矩与自旋角动量的关系

实验证明:电子有自旋(内禀)运动,相应有自旋磁矩大小为

自旋磁矩和自旋角动量 S 的关系:

在这里又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电子自旋磁矩又与自旋角动量成正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不是偶然的。因为电子的角动量越大,它所带动的电磁以太涡旋的角动量也越大,磁矩当然也就越大了。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磁是以太的涡旋。

质子的磁矩,中子的磁矩,电子的磁矩分别是多少呀

基本电荷(元电荷) e (1.6021892±0.0000046) ×10-19 C 1.602×10-19 C

原子质量单位 u (1.6605655±0.0000086)×10-27 kg 1.66×10-27 kg

电子静止质量 me (9.109534±0.000047)×10-31kg 9.11×10-31kg

电子荷质比 e/me (1.7588047±0.0000049)×10-11 C· kg-2 1.76×10-11 C· kg-2

质子静止质量 mp (1.6726485±0.0000086)×10-27 kg 1.673×10-27 kg

中子静止质量 mn (1.6749543±0.0000086)×10-27 kg 1.675×10-27 kg

法拉第常数 F (9.648456±0.000027 )C·mol-1

96500 C·mol-1

真空电容率 ε0

(8.854187818±0.000000071)×10-12F·m-2

8.85×10-12F·m-2

真空磁导率 μ0

12.5663706144±10-7H·m-1

4πH·m-1

电子磁矩 μe (9.284832±0.000036)×10-24 J·T-1

9.28×10-24 J·T-1

质子磁矩 μp (1.4106171±0.0000055)×10-23 J·T-1 1.41×10-23 J·T-1

玻尔(Bohr)半径 α0 (5.2917706±0.0000044)×10-11 m 5.29×10-11 m

玻尔(Bohr)磁子 μB (9.274078±0.000036)×10-24 J·T-1 9.27×10-24 J·T-1

核磁子 μN (5.059824±0.000020)×10-27 J·T-1 5.05×10-27 J·T-1

普朗克( Planck)常数 h (6.626176±0.000036)×10-34 J·s 6.63×10-34 J·s

精细结构常数 a

7.2973506(60)×10-3

里德伯(Rydberg)常数 R

1.097373177(83)×107m-1

电子康普顿(Compton)波长 2.4263089(40)×10-12m

质子康普顿(Compton)波长 1.3214099(22)×10-15m

质子电子质量比 mp/me 1836.1515

什么是磁矩?(我需要其真实物理意义,带公式者附加说明。)

电子磁矩

电子是发现较早的一种基本粒子,存在于原子核外。各种化学元素便是根据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也就是该元素原子在非电离的正常状态下的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目决定的。原子中的电子磁性有由电子的自旋产生的自旋磁矩和电子环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产生的轨道磁矩。对于不处于原子中的自由电子说来,就只有自旋磁矩,是电子具有的内禀磁性,常简称电子磁矩。一般电子学只考虑运动电子的电荷所产生的电流,但是在上个世纪(20世纪)末,由于现代磁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诞生了磁学与电子学交叉的称为磁电子学、又称自旋电子学的新的交叉磁学或称边缘磁学。这样在磁电子学中电子电流和电子磁矩(自旋)都得到研究和应用。

电子磁矩研究的一项很重要又很有意义的成果是对电子磁矩的精密测量和理论计算。这表现在20世纪中期的30年研究中,对应用于电子磁矩与电子角动量关系的电子g因数的反常因数(简称g反常因数) α的精密测量和理论计算上。按早期的理论研究,g因素g=2,即g反常因数α=0,但是在长期的越来越精密的实验研究中却表明,α并不等于0,如表1中所示,在1948~1978的30年实验研究中,α的实验测量值从3位有效数字增加到10位有效数字。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对g反常因数α的理论计算,在考虑了多种对电子磁矩的影响因素后,得到的理论计算值也达到10位有效数字和很高的精度(很低的不确定度)。还值得注意的是,g反常因数α的实验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在10位有效数字中竟有8位有效数字相同,这些都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总的说来,关于电子(自旋)磁矩的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达到这样高的有效位数,而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达到这样高的符合程度,在磁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表1 电子g反常因数α=0.5*(g-2)的实验测量值和理论计算

年 代

α的实验测量值

α的测量不确定度

1948

119×10-5

±5×10-5

1948

116×10-5

±12×10-6

1952

1146×10-6

±5×10-6

1956

1168×10-6

±300×10-9

1958

1159660×10-9

±35×10-10

1971

11596567×10-10

±200×10-12

1976-1978

1159652410×10-12

±400×10-12

a的理论计算值1159652400×10-12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