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啥意思
-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出自何处?反映了什么思想?
-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翻译
-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翻译
-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什么意思?
“子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啥意思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算得上好学了。”
这一段讲的是说君子志向之所在不在饮食起居等基础的物质追求,而在于精神德行的满足。
这里提到了孔子对饮食和居住条件的看法。我们看《论语》会发现,孔子是一个生活非常讲究的人,细化到基本的衣食住行。
在居住环境方面,孔子也很讲究,他曾经提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选择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不然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孟母三迁就是看重居住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必对孔子的讲究而误解,孔子讲究衣食住行,是从是否符合礼法,有益健康,有益德行的塑造的角度来判断的,是符合情理的。孔子不是以衣食住行的好坏,优越与否,豪奢与否来决定的。与此相反,孔子本身就是提倡简单朴实的生活的,不符合礼法的物质追求,孔子是反对的,甚至可以为了礼法舍弃物质。因为很多时候物质是会令人丧失理智,失去自己坚持的道义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说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财,一个人如果立志追求真理,但是却以破衣粗食为耻,是不能与他讨论道义的。
孔子曾夸赞子路不以物质的满足为自己的追求,说“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出自何处?反映了什么思想?
此句出自《论语》。
反映思想:不求安饱,志在于学,不暇及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饱,亦将毕生无暇他及矣。
出处:《论语》《学而》里的第十四条,原文是:“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证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种说法: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小弟以为这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小弟以为这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第二种说法: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此章的大意是:孔子说:“顾不上追求饮食的满足,顾不上追求生活的安逸,而对于学问之事和国家之事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细微地思考,谨慎地发表言论,还能够向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求教,从而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了.”
这一章主要讲了“生活”与“学习”的关系,讲了学习中的“敏事”、“慎言”、“择师”、“正己”的关系,并且指出这是一个人“好学”的特征.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过注重穿着打扮、美食和玩乐的美女帅哥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教学效果特别好的老师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往往又都“不修边幅”,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当社会发展到了现在,“学习”和“生活”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这又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或关系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弄明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学生时代,自然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学好知识自然是这一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因此,用于生活上的精力和对于生活上的要求可以少一点.成人以后,工作和生活自然是这一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因此,用于生活上的精力和对于生活上的要求就可以多一点了.
关于学习中的“敏事”、“慎言”、“择师”、“正己”的关系.“敏于事而慎于言”,强调的是多学习而少发表、对事敏感而言行慎重、厚积而薄发;强调的是在学习中要练好“内功”的问题.“就有道而正焉”,强调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翻译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所以我也还有点印象。
下面我就说下译文以及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悟。
一、译文如下: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方面不求饱足,在居住方面不求舒适,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接近贤能之人来匡正和提高自己,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二、小小感悟:
1、为什么孔子认为真的君子是不求吃饱穿暖的呢?
➡对于现在的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每天辛苦工作无非就是能够吃饱穿暖,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吃香喝辣,如果不能满足那就是过得不幸福。
但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可能有得吃就不错了,别提什么吃得饱。
于是孔子就认为,真正的君子是应该以他人为先的,可以少吃点留给他人吃,可以住得差一点,留给别人住。而且对他们来说,学习和智慧就是精神食粮,他们乐在其中。
2、为啥说君子要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呢?
➡其实我们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教育也是这样的,虽然父母可能没有学习过论语,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天道酬勤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上天会公平地回报付出辛劳的人。那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只要辛勤地劳作,就会有所收获。所以,真正的君子做事也要勤劳敏捷,这样才会有收获。
言语上小心谨慎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约束,因为乱说话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困扰,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就比如说前两天我楼下两个邻居吵架,事情不大,不过是一些闲言碎语罢了,结果吵了三个小时。口舌之争无非也是因为欲望,真正的君子应该懂得知足而忘忧。
3、为什么要跟着贤能的人去学习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才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就会更快乐。你想想,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得有多少,你不去学习了解,你又怎么能知道别人优秀在什么地方,而自己的不足又在哪里呢。
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很不错,但是当你遇到真正优秀的人,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可能恍然大悟:我的那点想法不值一提。
所以,我认为孔子不是在让我们摒除欲望,而是把欲望从衣食住行转移到学习求知上,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成为真正的君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翻译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译文: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出自《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这也表明了君子重视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
《论语·学而》的介绍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该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学而》这篇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节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
出处:《论语》:学而篇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文本解读
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