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巴比伦人(巴比伦人是什么人)

巴比伦人(巴比伦人是什么人)

百闻百科 2024-05-1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巴比伦人的科技成就

首次把圆角分为360度,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巴比伦人发明了独特的60进制的计数系统。古巴比伦人把圆角划分为360度,1度分为60分,1分钟为60秒,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计时方法,即每小时60分钟,每天24小时,钟表上的刻度为12小时,还有以12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打,都是在60进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这种方法亘古未变,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他们同时也使用10进制,但没有表示零的记号,因此计数系统并不完善。他们通过将除数化成倒数来完成除法。为了计算方便,人们还编制了许多数学表,如乘平方表、平方根表、立方表、立方根表等等。 《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涉及医疗方面的条款,如规定施行手术成功时应付给施手术者多少钱,如果外科手术失败则砍掉医生的手等,被认为是最早的医疗立法,同时也表明医生已经从祭司中独立出来,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古代两河流域留存下来的关于医学的泥板书有800余块。从这些医学泥板书中可以看到,那时的医生们用药物、按摩等许多方法治疗疾病,所用的植物药物已有150多种,一些动物的油脂也被制成药膏用于治疗。在他们的记载中有咳嗽、感冒、黄疸、中风、眼病等许多疾病的名称。表明两河流域的医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两河流域的泥板书上还可以看到约100种动物和250种植物的名称,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分类。而且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当椰枣树开花时进行人工授粉可以增加椰枣的产量,虽然还不能据此认为他们已经能够分辨植物的性别,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学的成就为最大。据说在公元前三十世纪的后期就已经有了历法,当时的月名各地不同。在现在发现的泥板上,有公元前1100年亚述人采用的古巴比伦(约公元前十九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历的12个月的月名。

因为当时的年是从春分开始,所以古巴比伦历的一月相当于现在的三月到四月。一年12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共354天。为了把岁首固定在春分,需要用置闰的办法,补足12个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差额。

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置闰无一定规律,而是由国王根据情况随时宣布。著名的立法家汉谟拉比曾宣布过一次闰六月。自大流士一世后,才有固定的闰周,先是8年3闰,后是27年10闰,最后于公元前383年由西丹努斯定为19年7闰制。

巴比伦人以新月初见为一个月的开始。这个现象发生在日月合朔后一日或二日,决定于日月运行的速度和月亮在地平线上的高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塞琉古王朝的天文学家自公元前311年开始制定日、月运行表。

这个表只有数据,没有任何说明。它的奥秘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被伊平和库格勒等人揭开。他们发现,第四栏是当月太阳在黄道十二宫的位置,第三栏是合朔时太阳在该宫的度数,第三栏相邻两行相减即得第二栏数据,它是当月太阳运行的度数。以太阳每月运行的度数为纵坐标绘图,便可得三条直线。前三点形成的直线斜率为+18',中间六点形成的直线斜率为-18'。若就连续若干年的数据画图,就可得到一条折线,在这条折线上两相邻峰之间的距离就是以朔望月表示的回归年长度,1回归年=12.5朔望月。

在这种日月运行表中,有的项目多到18栏之多,如还有昼夜长度、月行速度变化、朔望月长度、连续合朔日期、黄道对地平的交角、月亮的纬度等等。

有日月运行表以后,计算月食就很容易了。事实上,远在萨尔贡二世(约公元前九世纪)时,已知月食必发生在望,而且只有当月亮靠近黄白交点时才行。但是关于新巴比伦王朝(公元前626~前538年)时迦勒底人发现沙罗周期(223朔望月:19食年)的说法,近来有人认为是不可靠的。

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西德奈斯(约公元前340年)发现并研究了岁差,早于喜帕恰斯和希帕克。

巴比伦人不但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测得很准确,朔望月的误差只有0.44秒,近点月的误差只有3.6秒,对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也测得很准确。这些数据远比后来希腊人的准确,同近代的观测结果非常接近。

巴比伦人的资料简介

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 古巴比伦(约前30世纪-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颂布了第一部法典,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巴比伦人都有哪些?

巴比伦人是指生活在古巴比伦地区的人民,包括阿摩利人、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等多个民族。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阿摩利特人为何被称巴比伦人?

由于阿摩利特人把阿卡德的巴比伦定为其帝国的首都,因而他们往往被称为巴比伦人,古巴比伦帝国的缔造者是汉漠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他也无疑是阿摩利特人最伟大的统治者。

巴比伦人在天文方面有哪些贡献?

巴比伦人的天文学知识比古埃及人更为先进和精确。早在4000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已能区分恒星和行星,并留下了对金星、火星、木星运动的观察记录。巴比伦人把他们丰富的数学知识广泛地应用到天文学中,巴比伦天文学的精确性在古代达到无与伦比的程度,被冠以“数学天文学”的美称。

记载天文学的楔形文字黏土版随着农业的发展,季节的划分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通过系统的天文观测来建立一套精确的计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天文观测就有了两个目的:计时和预知未来的世界。苏美尔人把太阳在天空的历程分为12宫,每一宫的星座都以神话中的神或动物命名。他们的天文学为今天通用的计时系统奠定了基础,星空划分和命名则一直相沿至今。公元前4700年左右他们制定的阴历比埃及最早的历法还早500年左右。该阴历分1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时差加闰。苏美尔人在天文观测时还发明了日晷,计时则使用水钟。

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期,这里就早已有了东、南、西、北四方的概念;人们把星空分成了星座,并通过对太阳运动的轨迹的观察形成了黄道面的概念,发现了在星空中穿行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行星。在古巴比伦帝国时期,人们分黄道为12宫;将1天分为12时,1时分为60分,1分分为60秒;将1周天分为360度,1度分为60角分,1角分分为60角秒。这许多创造,基本上都被后人继承下来了。

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开始推行的历法是简单地定1年为360天、12个月。这种原始的历法十分粗疏,首先定每月为30天,就和朔望有的周期不符,而定1年为360天,也和1回归年的实际长度不一致。所以后来又有了改进,正常的依然等于12个,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间,一年共354天,然后用置闰的方法来补充它与l回归年的不足,这样有闰月的年份就有13个月。巴比伦历把岁首放在春分,它的元月相当于现在公历的3月下旬到4月中旬,置闰月的原则则是尽量使岁首保持在春分附近。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置闰无一定规律,而是由国王根据情况随时宣布。到了公元前5世纪以后,则有了固定的闰周,先是8年3闰,后是27年10闰,最后到公元前4世纪确定为19年7闰。此外,巴比伦历不是朔日,而是以新月初见日为一月开始的一天。除年和月外,巴比伦人还提出了另一个时间单位——星期,并用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星期中的7天。

巴比伦人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测得很准确。在公元前4世纪末,他们测得的朔望月和近点月的精度已达到秒的量级。他们对五大行星的运动也很有研究,例如他们测定了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其数值分别为:水星,23/73年;金星,135年;火星,2215年;木星,1665年;土星,1257年。这些数据与近代的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迦勒底人统治巴比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新成就。这一时期对天象和蚀象的观测继续进行着。公元前568年的泥板文书记录了如下的天文现象:“一日,水星出现。三日,秋分。十五日,晚,日落后四十分,月蚀开始。二十八日,日蚀。”

巴比伦的天文学之所以如此发达,与他们发达的占星术不无关系。星相学是那时研究的主题,从研究星辰运行与季节的关系及星辰季节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中,我们可以找出某些科学的原理。由于假定星辰现象与人体生理之间有关系,于是便渐渐产生并发展了认为周期、季节和星辰能影响人生的观念,并由此成为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记载天文学的楔形文字黏土版

巴比伦人的建筑奇迹

“通天塔”和“空中花园”都名列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的榜上。它们都是远古时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的智慧的结晶。

巴比伦人在苏美尔人、亚述人之后,成为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统治者。他们在两河流域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

在公元前1 894至前l 595年期间统治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汉谟拉比国王,英明盖世,他编制的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和严整的一部法律文献。

而闻名遐迩的“通天塔”和与它齐名的“空中花园”则都是建立于公元前7世纪的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杰出君主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纪念碑”。尼布甲尼撒在对外征讨、开疆拓土和对内重振国力、繁荣经济上的业绩,丝毫不比他的先祖汉谟拉比差。在包括《圣经》在内的占代历史文献中,随处可见对他的“丰功伟绩”的描述。

“通天塔”和“空中花园”也和其他古代建筑奇迹的遭遇一样,没有能够保存到今天。

在公元前539年,波斯人攻占巴比伦王国以后,这些古建筑奇迹被搁置一边,没有人管理,荒废日久,这些古建筑竟然遭到彻底的毁坏。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攻陷巴比伦古城时,“通天塔”已是一片废墟,就连试图重建它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望难止步了。现在人们只能到“通天塔”遗址,在那曾支起过巨大、沉重的“通天塔”塔身的方形地基上抒怀古之情。

但是人们通过欧、亚传世的各种历史文献,仍然能领略到这些古建筑的风格神韵。

“通天塔”是古巴比伦城中最高的建筑物。它高达98米,分为7层,塔顶有鎏金小神庙l座;塔基为正方形,每边的长度正好是98米。通向塔顶神庙的阶梯最有特色。是一条环塔而上的螺旋形通道,中间设有座位供神者歇息。“通天塔”建在城中直通马路克神庙的中央大道上,显得更加宏伟而神圣。

它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兴建的,经过近千年的战乱,早就被摧毁了。新巴比伦王圉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父亲主持了重建工作,但是,只建了15米。后来的大部分工程都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亲自督办完成的。据说,建造这座巨塔,光是砖就用了6000万块。

人们不仅为“通天塔”的宏伟、精美而感叹,而且还在进一步研究,巴比伦人为什么要修建通天塔”呢?人们一直研究了近2000年。

有人认为:这座高耸入云、远近闻名的“通天塔”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来彰显他本人的荣耀与尊严的建筑。19世纪的考古学家曾在巴比伦城遗址中散存的许多砖片上发现普遍刻着“尼布甲尼撒,巴比伦的国王、众神的保护者、那披帕拉沙的儿子、巴比伦之君”的字样。这为这种看法提供了证据。

有的学者认为:修建“通天塔”是尼布甲尼撒二世表示对巴比伦神庙祭司集团的尊重,以赢得他们对王室政策的支持。“通天塔”与代表众神神主马路克的神庙建筑物前后相继,显得无比的威严与神圣,表达了君主对神的尊崇。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执政时,富有社会影响的神庙祭司集团是完全听命于他的。这在巴比伦新、旧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也有人从政治以外的原因寻找巴比伦人修建“通天塔”的目的。

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勒斯认为: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天文知识丰富,懂得复杂、精确的计算,因此,巴比伦“通天塔”是一个天文观测台。为了观天才修得那么高,许多现代学者赞同这种看法,

巴比伦人可能是出自多种原因才修建“通天塔”的。到底是为什么,还有待于找到历史实证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