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是哪首诗?诗名?作者?
- 2、此地别燕丹,这首诗出自什么成语
- 3、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是什么意思
- 4、此地别燕丹?
- 5、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6、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意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是哪首诗?诗名?作者?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重冠"
诗的头两句是用典. 战国时,燕太子丹曾被质于秦,与秦王赢政结下分怨.太子丹回国后就如募勇士荆轲到易水边上,为他送行,即是“此地别燕丹”的寓意.当是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昂首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击兮不复还!”于是“土皆嗔目,怒发上冲冠.”此就是第二句“壮士发冲冠”的意思.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人缅怀荆轲,不是单纯的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骆宾王一生道路坎坷,常感到现实的压迫 因此用借古抒情的方法,在情景交融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讲的是荆轲刺秦王,刺杀秦王是必死的任务,荆坷肯定会死在秦国,燕国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是这个典故.
骆宾王在易水送别朋友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壮士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时的种种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荆轲虽然已经死去,但易水仍然寒气逼人,好象诉说着荆轲的豪情壮志,充满着对他无限的崇敬之情,令人在它面前不由得肃然起敬.
此地别燕丹,这首诗出自什么成语
“此地别燕丹” 指的是荆轲刺秦王。
此地别燕丹:就在这易水河畔,荆轲作别燕国太子丹。
注释:
①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②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出自:《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于易水送人
[作者]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是什么意思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文解释】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译文2:
这易水曾经是荆轲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别的地方,壮士荆轲当时唱着歌儿激动得头发竖起冲脱了帽子。昔时这位壮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觉得还是同当时一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而令人激动。
译文3: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
【词语解释】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此地别燕丹?
这句诗来源于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或《于易水送人》。全诗去下:
于易水送别
[ 唐 ]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荆轲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目,发尽上指冠”。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意思
意思: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出处: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原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26—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