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好 » 猎马带禽归上一句(猎马带禽归的意思)

猎马带禽归上一句(猎马带禽归的意思)

百闻百科 2024-05-1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谁的诗唐代的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译文如下: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首联“东皋薄暮望”中“薄暮”二字点出诗人登高的时间是在一天结束之时,在心理上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望”字是本诗的关键处,“望”字更能表达出诗人在面对人生迷途之时彷徨无助又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的心态。

颔联是诗人远望到的场景。根据对首联的分析可知,此时他的内心十分彷徨无助,所以诗人看到的场景是晚秋的萧瑟,树干的颜色和远山融为一体,毫无生机。“落晖”二字不仅与首联“薄暮”相互呼应,更是增添了沉闷的气氛。

颈联则是诗人在近处可看到的场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描写可以追溯到《诗经》,同样是落日衔远山,暮色苍苍,鸡栖敛翼,牛羊归舍,《诗经》表达的是“家室相思之情”,《野望》则是通过牧人与猎人的“返”“归”,与独自一人、无所依靠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孤单寂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尾联中“无相识”与首联中“欲何依”相互呼应,再次写出诗人独自一人,似乎无法融入一片祥和的场景之中。但因为采用了“采薇”这一典故,使对尾联的理解变得复杂。所以,本诗中的“长歌怀采薇”让人们认为,《野望》是王绩怀念故国同时也表明其渴望归隐的诗。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什么意思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出自: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望

猎马带禽归,上一句

猎马带禽归上一句:牧人驱犊返。

野望

【作者】王绩 【朝代】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注释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东皋(gāo):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2)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3)秋色:一作“春色”。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7)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作者介绍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野望》赏析

王绩,隋末初唐诗人。也许大家对他有些陌生,可是提到初唐诗人王勃可能大家都很熟悉,王绩和王通(隋末文学家、思想家)是兄弟关系,而王勃是王通之孙,那王绩是王勃的叔公。王绩是初唐山水田园诗的先驱,而其对唐诗的影响在于他是五言律诗的奠基者,而《野望》就是他的五言律诗代表作。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们先看“五言”,就是一句五个字,称为五言诗。

该诗共八句,其中“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对仗。意思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上下两句是我们俗称的对子,上句和下句词性一致,句法结构一致。

最后看每一联之后的“韵”,这个很关键,“依 yi”“晖 hui”“归 gui”“薇 wei”,韵脚全是与依“i”同韵。

这样就称为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五言律诗还有很多写作手法,《野望》只是一种)

王绩的这首《野望》是五言律诗的定型之作,后来几经发展,在盛唐时期取得了最高的成就,李白、杜甫、王维、宋之问都是五言律诗的写作高手。

看了五言律诗的写作手法,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做上一首?!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