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好 » 仁学(仁学宣传了什么思想)

仁学(仁学宣传了什么思想)

胜艺 2023-02-2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想知道《仁学》是谁写的?

《仁学》是谭嗣同写的。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仁学》的内容解析:

《仁学》上卷,先是宣扬仁以通为第一义,破人我界,破名教,是宣扬平等。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仁学》下卷先是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其次批三纲的罪恶,宣扬科学民主,这两部分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其三是提出以心力挽劫运,是唯心的空想,但这里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具有平等思想。其四讲进入大同,是唯心的,但含有人人得自由的思想。

孔子的“仁学”包括哪些内容?

“仁”作为儒学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一、仁德。

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仁德培养的开始,是达仁的有效途径。仁德的构建是一种内在与个体的深度道德结构,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依礼的外在形式而得以展开,从而获得内在诠释孝的依据。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须依礼奉行才是尽孝,说明当时礼所规范的事情就是应该做的事情,礼即理,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此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孔子由孝达仁是其最终的道德归宿,通过尽孝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终达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二、仁爱。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是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就是樊迟问“仁”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仁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们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亲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内容。

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即“孝”,就自然成为仁爱的起点。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孔子以“爱人”回答樊迟,意在强调家庭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爱从家人开始,进一步推扩到爱他人爱万物爱万民,进达仁爱境界。

三、仁政。

孔子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扩到社会和政治层面,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

在以家为本位的宗法社会里,家与天下合二为一,为政者便以父子关系来比附君臣关系,臣子要像对父母尽孝那样对君主尽忠,向君主贡献心力,使政治关系带有血缘亲情的色彩,给为政者的统治渲染了温情的家庭氛围。

孔子认为孝是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实现和操作的道德实践,从孝悌在家庭内部的实行推扩至整个国家,仁政的目标就可达到。

从血缘、人伦、亲亲的传统社会结构去重建稳定有序的政治伦理环境;通过彼此相连、亲情感通的互动,建立起父子血缘亲亲之情所衍生的日常人伦秩序;通过为政者的率先垂范使民得到教化,而各得其位、各安其分,实现百姓自治的良性政治秩序,即实现“仁政”。

扩展资料:

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

1、推动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

从经济伦理来分析,孔子的仁学思想在构建新型经济伦理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孔子重视的是平等、安定等社会福祉问题。

这一点,恰恰与我国的国体相吻合。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正体现了对国家中每一个公民的平等重视,关心的同样是人民福祉。

2、对我国政治理念的启示。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国家范围内实现德政。实际上,他是主张个人人格修养的不断完善,最终推己及人,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反对单纯地杀戮和刑罚,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言行,那么老百姓就会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可耻的事情。

在现代中国这个法治社会中,法制对维持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可是,作为维护秩序最底线条件的法律本身并不能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那么,对于希望在和谐的社会中寻求生命完满性的人来说,一种公民道德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

3、为构建核心社会提供精神资源。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可以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另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还可以促进自然、社会、人与物的和谐共处。将自然与“仁”相联系,其实也就代表他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在21世纪的中国提出的伟大战略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孔子的仁学恰恰给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社会道德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论孔子之仁与孝

《仁学》是谁写的?

《仁学》是谭嗣同写的。

《仁学》是清末维新派重要哲学著作。谭嗣同撰。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南京写成后,作者自藏其稿。以副本交梁启超,曾在朋友中传阅。戊戌被难后,副本由梁启超携至日本。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1899年1月)在《清议报》上陆续刊出,分十三次刊完,但内容有节删。

简介

较《清议报》略后,上海《亚东时报》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899年1月31日)起分14次将该书陆续刊出。据汤志钧考证:《亚东时报》本源自唐才常所藏该书真本或抄本;《清议报》本源自梁启超所藏该书副本。两版本的文字内容有歧异。

该书最早的单行本是“国民报社”本,1901年10月10日在东京印行,铅字排印,平装一册。其次为《清议报全编》本,1902年由横滨新民社印行出版,该本不是《清议报》所刊《仁学》的汇排,而是据梁启超所藏该书副本重印,凡《清议报》删节、误植、重复部分,都予以改正。另有二种在日本印刷的铅字排印本,系据“国民报社”本重印。1954年三联书店出版《谭嗣同全集》所收《仁学》即据以上这个版本。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