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铜钱)

连中三元(连中三元铜钱)

admin 2024-06-02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是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

连中三元现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一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是来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下面就来说说在古代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详细内容

01

“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

这种说法大约出现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首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

02

接下来, 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俗称“秋闱”。此考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中举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阶层,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段说的便是乡试的情形。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和“殿试”。

03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四月举行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据说殿试制度最早始于武则天。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殿试一般不再淘汰人,只是将所有人排出次序,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所谓“金榜题名”即指此。具体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三甲。

04

自古言:“文不称第一,武不称第二。”客观地说,要在文科考试中做到“连中三元”,确实相当难,历史上的王安石、苏东坡父子等大文豪均没有出现“连中三元”的现实也说明了这点。据史料记载,历代数下来,总共出现过十七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其中还有两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指的哪三元?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是自隋唐到清末时期的官方考试制度,数千年来无数寒门子弟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挤破头颅置身科举都是为了通过考试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能够高中进士者便能步入仕途,而“连中三元”者更是能够光宗耀祖、平步青云。那么“连中三元”中的“三元”又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连中三元”,是来自科举考试,指考生连续考中“解元”、“会员”、“状元”。

在科举考试中,有着一套规定的程序,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完备成型为例,考生必须先通过地方主持的科举考试如县级的,即“童试”,通过者便成为“秀才”。

成为“秀才”之后,便资格参加省城举办的科举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取的学员为“举人”,而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则为“解元”。这便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在乡试中通过后的举人(包括解元)便又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之所以说他更高一级,是因为他的考试地点在京城,同时考生为百里挑一的“举人”,这些举人在会试中考取通过后便称为“贡生”,而第一名则称之为“会员”。这又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二元。

在会试中考中的考生大致为三百名,这三百名考生将参加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在殿试中几百名考生经过筛选后录取的则称之为“进士”,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能考中进士的已是相当了得,同时在殿试中又分为“三甲”,三甲中的第一甲录取名额只有三名,而第一甲的第一位则为“状元”,也就是连中三元中的最后一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状元,也不见得能够连中三元,因为连中三元需要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同时考取第一名。

那么一千多的科举考试中有没有连中三元的考生呢?这还真有!

这里以文试为例,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有18名考生曾连中三元。虽然这些考生不见得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但他们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精神完全值得我们去认识。

唐朝三名: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

宋代六名: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王岩叟。

辽代一名:王棠。

金代一名:孟宋献。

元代一名:王崇哲。

明代三名:黄观、李骐、商辂。

清代三名:陈沆、钱棨、陈继昌。

科举考试在清末1905年废除,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时至今日,仍旧是无数考生改变命运的途径,虽然没有了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员”“状元”之说,但同样十分残酷,比如考取名校“清华大学”,在几百万考生中只招取近3000人左右而已。那么考取清华大学与连中三元哪个更难呢?

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我们就以明代为例,隆庆四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约为4万人,连中三元者理论上为一名,那么它的概率为:0.0025%。而高考我们就以这几年的平均来看,大约每年考生950万,而录取清华的考生大约3500人,那么考中清华的概率为:0.036%

由此可见,单从概率来讲,连中三元比考进清华要难许多,但是这还仅仅是理论上来讲,因为实际上,并不是每次科举考试都有连中三元者,即便是状元,也不能保证在乡试和会试中考得第一名,而清华大学每年都有规定的招取人数!所以,从各方面分析,连中三元比考取清华大学要难得多。

其实无论科举还是高考,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笔者也是曾是万千考生中的一员,深知寒窗苦读之艰难,在此,笔者预祝今年的高考考生们能够金榜题名,考取自己向往的高校!

连中三元(打一字),解析

谜底:车

谜底解释:“元”意为开始的、第“一”,“三元”即三个一,“连中”即三个一连起来,即“车”字。

车(繁体字:車),che,象形。甲骨文有多种写法。象车形。

本义: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声如居(ju)。言行所以居人也。

车,与叀同类,机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说文》。按:横视之肖,或云车少昊时驾牛,奚仲始驾马。

指交通工具,如空中飞车,最常见的用法是指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等。也可以指机器上的交往部分,如车床。同时,这也是个姓氏。

扩展资料:

车字相关成语:杯水车薪

释义: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

拼音:bēishuǐchēxīn

出处: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出处译文:现在他是仁慈的,就象用一杯水去一车柴草的火了。

引用:沙汀《代理县长》:“一天平均拿十五个人计算吧!一个人五角,五得五,五五二块五。老科长叹息道:‘杯水车薪呵!’”亦作“杯水舆薪”。

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

连中三元的解释

(1).科举 制度 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第一名。《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王曾 ﹞后来连中三元,官封 沂国公 。”《白雪遗音·小郎儿·冬》:“ 龙门 高跳,鰲鱼头儿哟,连中三元。”亦泛指接连三次得中头名。 (2).喻连续击中三次。 巴金 《 人间 最 美好 的感情》:“连中三元的战士 朱友恒 同志不管自己胸前一大片血迹,咬紧牙齿冲出工事,用 * 打坏了 敌人 的装甲车。”《花城》1981年第6期:“南墙根底下摆着三个红包袱当靶子,立刻有人往上插三支箭,抱着带箭的红布包袱飞跑到午门底下,高声唱道:‘连中三元!’”

词语分解

连中的解释 馆名。《 左传 ·哀公二十六年》:“冬 十月 ,公游于 空泽 ,辛巳,卒于 连中 。” 杨伯峻 注:“ 杜 注:‘ 连中 ,馆名。’ 沉钦韩 补注引《名胜志》云:‘ 连中馆 在 空泽 后,遗址高二丈。’”.连 三元的解释 指科举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明代又指殿试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详细解释.农历正月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谓之三元。 南朝 齐 王俭 《谅闇亲奉烝尝议》:“公卿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