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好 » 古代时辰(古代时辰对照表及读法)

古代时辰(古代时辰对照表及读法)

admin 2024-05-30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一天有几个时辰是怎么算的?

十二时辰对照表如下:

时辰对应的名称: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相关信息: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古时候的时辰有哪些?

古代一共有十二时辰,详细如下。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作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子时是二十三点到一点,丑时是一点到三点,寅时是三点到五点,卯时是五点到七点,辰时是七点到九点,巳时是九点到十一点,午时是十一点到十三点,未时是十三点到十五点,申时是十五点到十七点,酉时是十七点到十九点,戌时是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亥时是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的时辰是什么?

古代的时辰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时段,称为时辰。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对照表

子时23时至01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丑时01时至03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古代所有时辰的简称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扩展资料:

时辰的产生背景: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古代的时辰是什么?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古代的时辰究竟是怎样划分的?

其实古代的时辰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的,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划分的方式就是十二时辰制。这种划分的方法就是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划分成为了十二个时辰,也就是说每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而半夜23点到凌晨一点之间就被叫做子时,然后依次每两个小时就称之为另外一个时辰,子丑寅卯这样依次下去。从西周一直到汉代的时候都是这样的计时方法。

但是在宋朝的时候计时的方式就出现了改变,当时的人就开始用二十四时辰制来计时了,这种计时的方法跟现在是有点相似的,古人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分成了二十四个时辰,那么一个小时就是一个时辰,这种是最接近于现代计时的一种方式。

但是在秦朝的时候其实是按照十个时辰计时的,白天的时候是五个时辰,而晚上的时候是五个时辰,所以说一天算下来就被分为了十个时辰。这种计时的方式就不是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等分了,因为不同的季节昼夜的长短是不同的,因此时辰的长短还是跟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其实现在只要提到时辰主要还是指得第一种十二时辰制,因为这种计时的方式相对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方式,古代的时候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中的子其实就是十二生肖中的老鼠,而在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候,也是老鼠活动最频繁的时候,所以说古人在描述时辰的时候,还是贴近了生活的。而寅时在十二生肖中所代表的动物就是牛,在早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牛已经吃完草就要开始耕田工作了,所以说古人在设置不同的时辰的时候其实还是有它的涵义在背后的。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