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审丑”文化盛行,“审丑”对娱乐文化的冲击几何?
- 2、审丑的意思
- 3、审丑的定义是什么?
- 4、文艺美学中的“审丑”,究竟是什么意思?
- 5、如何看待审丑现象
- 6、审丑文化为何在现如今的网络上越来越流行?
“审丑”文化盛行,“审丑”对娱乐文化的冲击几何?
“审丑”在还未正名的时候,其实就是审美的一部分,只是如今网络发达,信息流通快,才正式被单列出来,摆上了桌面。
美和丑本就是很主观的东西,大家都觉得难看的,却能给你的感官带来舒适,那你说它是丑还是美呢?
审丑是心理活动之一,这些心理活动,短期内各自显山露水,长期是互相制衡的关系,所以只要没受到什么刺激,“审丑”和其他心理活动一样都不会长久占据心灵高地。
其实,“审丑”在它未被赐名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就从来没有缺席过,本身就是出自人类的猎奇本能,不过是没人想到要给这种心理活动一个名字,要说冲击,早就冲击千百年了,如今只能说人类从没变过,而不该把“审丑”当做一个新生的东西看待。
现在是过去的延续,当“审丑”一词诞生以后,人们仿佛多了很多谈资,所以自古就存在的东西,就无形中被放大。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因为人类越活越明白了,但如果岁月有思想,它一定觉得你在大惊小怪。
其实想想以前,是不是你也围观过别人打架?打架的样子很美吗?我想怎么样都跟美无关吧。这就是一种审丑啊!你明知道不美,还要围观,看到对方丑态百出,你还会跟身边人谈论几句,这不是审丑是什么呢?
我想你早就发现,如你一样的人太多了,哪次路上有人发生冲突,少了围观的目光了?但是,假如看够了,人们就自觉散开了,短时间内不会再对这种破事感兴趣,因为眼珠子已经过足了瘾。
这部分的需求已经满足,该轮到满足其他需求了,比如此时你只想回家试试你新买的耳机,或者想赶紧把一天的见闻分享给群里的伙伴,今天围观的那起冲突可能很快就成了过眼云烟。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无休无止,而是间歇性或偶尔出现,即使是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也不可能每一项都要占据你一天的时间吧!
正因如此,人类总在追逐不同的东西,就像之前花美男受宠,但过不了多久熟男又大受热捧,一个事物永远不可能流行太久,“审丑”这个现象也是如此。
我们的需求一直在变,所以对应的供给方也要变,不管一个现象在当下有多普遍或多猖狂,都只存在于一时,所以无需担心“审丑”会对娱乐文化造成什么冲击,就算大环境再怎么容易改造人,人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没办法欺骗自己的,这种事情没办法随大流,顶多短时间凑一下热闹,慢慢就会腻。
娱乐文化包罗万象,又瞬息万变,“审丑”只是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元素,我们自以为它很嚣张,不过是因为网络太发达,我们总看到有人谈论它,就觉得多么了不得。
只有我们爱美的心理,是无法动摇的天性,不可能被改变,任何事情都不会对它造成冲击,任何“丑”的东西都不会取代我们对美的热爱。
所以美永远都是娱乐文化的主流,我们只需要以平常心看待就好,什么都不用做,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如此在乎“审丑”这件事,完全没必要。
它本来就存在,只是短暂嚣张了一下下!
审丑的意思
审丑,顾名思义,丑即为美学的一个范畴,审即审美价值,故审丑就是丑作为美学范畴时的审美价值。
审丑的定义是什么?
审丑是对应审美而出现新词汇。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包含两种意思:
1、来自心灵的黑暗。
2、是外形及其行为不符合大众要求。
文艺美学中的“审丑”,究竟是什么意思?
文艺美学中的“审丑”,究竟是什么意思?两个“美”:第一,美学的美,是审美判断的美,这里没有丑,没有审丑判断。第二,美学中,各种审美范畴的美和丑,通常在西方美学里,美只优美,审丑是西方近二三世纪?(忘了。有空查查)才出现的。审丑在中国很早就有,例如庄子的《德充符》篇。丑的东西,通常在表现在外形上,狰狞扭曲,不和谐等等,但通过这些外形,揭示了社会意义,或者传达了作者观念等等。
例如梵高的《吃土豆的人》,拿去同拉斐尔的画比较,你会有明显的感觉。然后中国的,园林山水里的怪石,也是审丑的一个例子。丑陋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也是崇高、悲剧、喜剧等组成部分。雨果说:“丑在美旁,畸形靠近美,低俗藏在崇高的身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同在。
”在艺术作品和现实实践中,丑与美作为矛盾的一对对立统一体,总是一起产生,有着众多的联系。丑陋不仅以美丽的负面力量独立存在,还以相互冲突的面貌存在。事实上,美丽和丑陋并不总是表现出鲜明的界限或不变。我们面对的很多对象往往是未雨绸缪地,在特定的背景下,两者可能会实现相互转换。
在现实生活中,丑陋的对象因为违反了美的规律而具有反审美的性格,所以不会产生美感,只会让人讨厌。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准确审美评价和艺术反映、独创性的艺术家功,丑陋可以从艺术变成艺术美,获得特别的审美价值。艺术创作的特点决定了生活的丑陋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与所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同时,也是艺术家的创造。因此,所有艺术形象都是现实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的融合。
把生活丑态变成艺术美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艺术家首先要用积极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来描绘对象,揭示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冲突、斗争、生活的真理,肯定真与善,鞭笞假与恶。使艺术的整个形象体系更加真实和典型,这时进入艺术反映领域的生活丑陋转化为艺术形象后,才具有审美意义。
艺术家在表达丑陋的对象时,把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倾注在形象上,所以客观的对象是丑陋的,但作品本身可能是美丽的。(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剧),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也是从实际审美的角度看作品,而不仅限于反映对象的客观性格。(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艺术、艺术、艺术、艺术)罗丹的《老妓》雕刻了苍老而干瘪的“怒气”,格泽尔对着这座雕像赞叹不已。
“这么丑!”“现实生活中丑陋的‘怒气’到了罗丹的手里,成为了艺术的美丽。因为艺术家不是用自然主义再现所有丑陋的细节,而是强调丑陋的本质特征。所以欣赏者对作品中丑陋形象地欣赏实际上是对艺术家精湛技巧的欣赏。
再次,生活中的丑陋成为艺术之美,必须按照典型化原则,将生活中的丑陋经过艺术的加工和表现,变成艺术的典型,深刻揭示对象的丑陋本质。不是在作品中扭曲生活,颠倒黑白,而是流入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而是展示人类的丑恶和疮痍。这样才能在丑陋的形象中得到美丽的属性。
“审丑”之于“审美”,就像李白也不恪守格律的狂放飘逸,就像小丑在监狱中对蝙蝠侠所说“你的存在让我的人生更加完整”。如果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解释,大概还是那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如何看待审丑现象
一、丑的本质及其艺术表现
德国哲学家比梅尔说:“只要意志是在强力状态中被经验的,这些艺术作品就吸引我们,产生令人愉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是令人抑郁的,因为意志为了显示它的暴力,变成了残暴,无情地摧毁它的反抗者。”丑的本质是一方面唤起不愉快的,恐怖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唤起一种力感,一种刺激的兴奋,即非理性意志的表现所唤起的审美愉悦,它既不是崇高中所转化出的理性的无限的胜利,也不是理性对非理性力量的克服,而是主体就生活在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之中,不是排斥遮蔽它,而是把它召唤回来,变成自己的血肉与力量,这就是丑的魅力。
(一)从自然界中的丑到艺术中的美
关于美难有确切的定义。但是美之于人最有意义的应该是人文之美和艺术美。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美的内容时常受到具体事物或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特殊性和有限性,但其内在精神却是无限的和自由的。早期的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中,美是一种近乎无缺陷的事物、现象和品质,是很少包括丑的。而十九世纪之后,文学、艺术中对自然丑的表现不断增多。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转化需要通过一种手段才能实现,即艺术家的智慧和真挚的心灵。丑是一种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艺术中更深入人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美和艺术美。
(二)“真”是实现自然丑到艺术美的重要途径
“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这‘真’,也即是‘美’。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了‘真’。”这是罗丹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人的情感、美感、意识观念和对事物的直觉这种对“真”的理解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艺术美的本质。自然丑是实现人性之美的重要素材,是实现艺术美精神意义的重要部分,而且更具性格。罗丹说:“且在自然中被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呈露更多的特性。一个病态的紧张的面容,一个罪人的局促情态,或是破相,或是蒙垢的脸上,比着正则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能成就艺术之美,故我们常见愈是在自然中丑的东西,在艺术上愈是美。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就是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 因此,所谓美的事物所蕴含的表现力非常有限,有可能使艺术家被其自身的美所束缚而丧失主观的理解和愿望。而在对自然丑的刻画中,艺术家却能够倾注对表现对象的爱憎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实现对艺术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解放。这种转化过程也是艺术家辨证思考的过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精神问题。
二、丑的美学意义
丑的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它的映衬,它的刺激,它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它的巨大的艺术力量,无处不在。概括说来,它的意义表现为艺术观念上的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和以丑为美的观点。
(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映衬手法能产生一种对比效果,极大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与鲜明性。葛洪在《抱朴子》中谈道:“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窥虎豹之或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指出了丑的存在是为了创造美,丑可以向美转化的现象。唐代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以丑衬美,属于映衬中的反衬,目的在于突出美。这种方法,符合对立因素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辩证规律。
(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是中国古代美丑观的重要观念
化丑为美,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形象的对象,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给人以艺术享受和审美快感。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丑的艺术力量在于“化丑为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已具有美学意义的美了。
(三)以丑为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丑意识的极致
丑不仅是美的陪衬,还往往比美更能揭示本真,激发美感。如描写“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冷惨淡景象的词曲等等,无不充满着丑的因素而给人以审美的快感。《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阿Q正传》中以精神胜利来为自己解脱的阿Q,都获得一种关于丑的美感经验。
今天,随着人类自身历史存在的展开以及所形成的存在境域的不同,不能单纯用审“美”来界定审美活动,而是要放到人不同的存在性境域中来理解。但是,无论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更好地把握丑的本质,不应单纯地追随审丑的潮流,把“审丑”变成“嗜丑”。而无论如何理解与阐释,丑的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而生,已经走过久远漫长的历史岁月,并将继续陪同人类走向无限的未来。
审丑文化为何在现如今的网络上越来越流行?
“审丑文化”之所以会在网络上越来越流行,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审丑文化”满足了很多人的新鲜感;第二、“审丑文化”中充满了独特性。
一、“审丑文化”满足了很多人的新鲜感
首先,绝大多数人喜欢上“审丑文化”,其实最主要就是获得了新鲜感。我国现在的娱乐行业如此发达,娱乐公司推出的明星们也是一个比一个好看,而且很多网红也都是努力往美丽、帅气上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的“丑”就能够快速吸引到观众,因为大家看厌烦了千篇一律的美丽皮囊,想要看一些真实的、新鲜的丑陋面孔,所以说这些拉低人均颜值的人才能够获得那么多的人的喜爱。
二、“审丑文化”中充满了独特性
其次,“审丑文化”的独特性其实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良性的,一种是恶性的。良性的“审丑文化”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独特文化”,因为我们平时习惯了将拥有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等特征的人当作是好看,而那些拥有单眼皮、小眼睛、塌鼻子的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是不好看的,所以当我们潜意识里就觉得不好看的人精心打扮并突出自己的特色后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就能够获得大家的喜爱和认可。
而恶性的“审丑文化”说白了就是“哗众取宠”,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待在一个舒适圈中的,我们习惯了将光鲜亮丽、干净整洁看作是美的基础,而那些哗众取宠的人就故意将自己往丑了打扮,像一些比较低俗的打扮说白了就是为了博眼球,靠着“反大众审美”来获得关注,这样的独特性是我们不应该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