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西安半坡遗址: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南临半坡村,因此而得名。这里保存着一座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的聚落遗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12月,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第二发电厂做古文物清理工作时,偶然发现发现一些彩陶残片;1953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在这里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初步断定这个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存。
1954年秋至1957年夏,这里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的总面积到达1万平方米,清理围沟、房址、灰坑、墓葬、窑址等多处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涵盖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面积揭露的史前聚落遗址,开创了“聚落考古”研究的先河。
半坡聚落遗址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外侧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围沟环绕,中间被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分为南、北两片区域。围沟外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至少可以分成两个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
围沟
小沟
1958年4月,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半坡聚落遗址居住区的局部。可惜,居住区的南部、墓葬区和制陶区被回填,加上遗址西部破坏比较严重,如果缺乏“想象力”的话,参观这座博物馆很费力!
1、 地面圆形房屋
自西向东,走进半坡博物馆的遗址大厅,迎面是一座圆形房屋的遗存。墙壁底部保存较好,屋内有门坎和门道,大门朝南侧开设,门道两边有隔墙。屋内的居住面,经过精心处理,至今非常平滑。中部有长方形灶坑,灶坑以北的两个柱洞,发现时内部还有明显的柱木纹理。
2、 半地穴式方形房屋
沿着旁边的围栏,绕到遗址的南侧,这里有一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方形房屋基址。房基是一座深0.7米的土坑,坑壁就作为墙壁,在坑的边缘架起屋顶。正中有一个浅浅的灶炕,东北角上可见一个柱洞。斜坡状的门道,两边有两个对称的柱洞,据此推断门道上建有门棚。
3、 经过多次重修的房屋
经过遗址中部的小沟,有一座圆形房屋遗存,屋内的地面、门道和灶炕已经破坏严重,但是房屋周围的柱洞遗存却清晰可辨,记录了至少三次建造房屋的过程。其中,完整的一圈墙基柱洞是第一次建造的遗存,随后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的修缮。
4、 被大火焚毁的房屋
走进遗址的东北区域,有一座长方形半地穴房屋遗存。这座房屋被发现时,仍然保持着被焚毁后的状况。最上层的堆积中,约有20根碳化的屋椽,由四周向中央倒置,显示屋顶可能是一种“四角攒尖”的形状。 屋内居住面的西部,有一个高出东部约0.1米的平台,可能是最早的“炕”。
5、 半地穴圆形房屋
这座房屋的房基是凹入地下的圆形浅穴,坑穴的周围紧密地排列着高约0.6米的木板,木板内外敷有草拌泥,形成了地面上的墙体。门开在南边,略微偏西处,屋内有一个瓢形灶坑。
6、 地面方形房屋
在遗址东北区域的中间,可以望见一座方形房屋。这座房屋的房基上有12根大柱,整齐地排成三列。由此推断,屋顶的形式可能与今天常见的两面坡屋顶相似。支撑墙体的大柱间,密密地插列着板柱,柱体经绳索缠结之后,两面再涂以草泥土,形成墙壁。
7、 瓮棺群
大围沟的旁边,摆放着很多瓮棺,这是当时埋葬婴儿的方法。通常是用陶瓮或陶罐作为棺具,上面覆盖陶钵或陶盆。在半坡遗址中,共发现82座瓮棺葬,每件瓮棺内葬一名婴儿,多数瓮棺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旁边。
8、 小女孩墓
在居住区内,有一座神秘的小女孩墓。她虽然只有3—4岁,却按照成人的葬俗处理,葬在一座东西向的长方形土穴之中,不仅有清楚的葬具痕迹,而且随葬品也比较丰富。小女孩入葬时,佩戴玉石耳坠,腰部围石珠串。骨架的股骨上部,呈现出淡红色,可能撒有颜料。随葬的六件陶器中,一个陶钵盛满谷子。如今,这座小女孩墓内的遗骨和葬具和文物已经被提取,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墓室,位于一座瓮棺群的东北角。
9、 窖穴
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很多窖穴,也被称为“灰坑”,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它们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密集地分布在居住区内,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较小,多种形状;晚期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
10、连通灶
围绕遗址,参观一周,在展厅的出口旁,有一个连通灶的遗存,由两个形状不同的灶炕组成。连通灶呈东西向排列,底部有一条火道相连,上半部分已经不存在。发掘的时候,灶炕内堆满红烧土和木炭残块,这种灶通常设在大型房屋之中,为庆典和祭祀等活动准备食物。
1971年以后,西安半坡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多次局部发掘。目前,在遗址大厅内,还有三处遗址,虽然发掘结束,但是还没有最后收尾——
1、 祭祀遗迹
2002年—2005年,在新的保护遗址大厅做墙基考古清理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些祭祀活动的遗迹。新发现告诉我们:半坡时期的人们曾用立石、烧火和掩埋象征性的陶器等方式进行祭祀,而且在祭祀遗迹的分布区还发现了几座墓葬。
2、 未成年人二次葬和成人仰身直肢葬
这是相邻的两座墓葬,南面是未成年人的墓葬,里面发现三个头骨,均面向东。根据零散的骨骼判断,这是未成年人的二次葬;北面是一座成人仰身直肢葬,因受后期破坏,头骨已不存在。
3、 带“二层台”的墓葬
这座墓葬的坑内,特意修建了一个“二层台”,这种现象在半坡遗址是首次发现。此外,在墓葬的填土中,埋着一些硬土块,似乎是有意而为。人骨保存完好,仰身直肢,头朝向西,脚下随葬着陶钵和尖底壶等器物。
从1958年到2018年,作为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已经走过整整六十年。转眼之间,这里已经从农村变成城市,周围高楼林立,高架桥巍然矗立,地铁也通到此地。但是,这座博物馆和半坡遗址一样,六十年来,从未改变……
半坡遗址概况是怎样的?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这是一处由半穴居和地面房屋组成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属仰韶文化,最早的距今已达六千年。仰韶文化时期在我国远古时代属母系氏族公社由繁荣走向晚期,这时从生产来说已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了,但狩猎和采集仍然存在。从黄河流域诸遗址的考古研究来看,这一带的诸聚落,定居生活已相当稳定,因此建筑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据我国著名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认为,当时的建筑工具,从半穴居穴壁的遗迹看来,挖土还是用原来的木耒和手握的石、骨、角器。另外有石铲,挖土取土更方便。用于木材采伐、加工的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铲、石凿、石楔等。建筑工具的发展对建筑的改进有很大的关系。
半坡遗址的总建筑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位于河东岸的坡地上,这里既便于取水,又免受洪水之灾。这个聚落分三个区域:居住区、陶器制作区和墓地。以居住区为主,占地3万平方米,已发现的建筑达四十余座,建筑有方形和圆形(平面)两种,边长或直径均为4米。在居住区的中心,是一座大房子,平面的长边为14米,短边为12.5米,里面有四根立柱,并划分出几个小室。据分析小房子为母系社会中的成年妇女过对偶生活的住屋,大房子为氏族首领及氏族内老、幼、病、残者住的,这里也是族内议事、节庆活动的场所。这些遗址形态,充分反映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
半坡遗址在哪里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在1953年发现的,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遗址中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制陶作坊区三部分,出土了石斧、石刀、陶盆等生活用具,研究价值较高。
半坡遗址在什么地方
1、地理位置
半坡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被发现于1953年,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现了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和10000多件生活用具,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遗址特点
目前发掘的半坡遗址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居住区、墓葬区、制陶作坊区,其中居住区房屋呈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并且出土的生活用具包括石斧、石刀以及陶罐,彩陶中还存在有花纹。
3、城市介绍
半坡遗址所在地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总面积10752平方千米,下辖11个区、2个县,属于世界历史名城。西安市有着众多的旅游景点,比如兵马俑、大明宫、大雁塔等。
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_江东岸。 是黄河流域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村落的典型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 1952年发现,1954年至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房屋45间,地窖200多个,陶窑遗址6处,墓葬250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 ,还有小米、油菜籽残骸。 其中,房屋分为圆形、方形半地下室和地框木结构。 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曝光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1957年建成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 该遗址于1953年春发现,面积5万平方米。 1954年9月至1957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人员前后进行了近4年的5次发掘。 共发现房屋遗迹45处,围墙2处,地窖200余座,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174座,婴儿骨灰瓮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近万件。 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 住宅区居中,分为南北两部分,各有一间供公共活动的大房子,还有几间小房子,其中分布着地窖和牲畜圈。 住宅区四周有沟,沟北为公墓,沟东有陶窑。 据考证,这个聚落是聚集了两个氏族的部落聚落。 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既是农业,也是渔猎。 出土了斧头、锄头、铁锹、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箭头、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 还发现了小米和蔬菜谷物的遗骸,以及牲畜和野生动物的遗骸。 常见的陶器有砂罐、罐和碗。 彩陶很不错,红地黑,花纹简单朴素,彩绘人脸、鱼、鹿、植物枝叶和几何图案。 在陶器上发现了 22 处铭文,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原始文字。 半坡大人死后葬于公共墓地,常与陶器、骨珠等饰物一起安葬。 发现了两座同性墓葬,分别埋葬了2男4女,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丧葬习俗。 死去的孩子被安葬在居民区,骨灰盒常用于安葬。 少女土坑墓中,随葬品精美丰富,还有木制的随葬器物,可见当时对少女的大爱。
遗址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大致呈南北略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 三个部分。 在约10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存和大量的遗物。
半坡遗址位于哪里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年代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已有6000-6700多年历史。
因半坡遗址的发掘,而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名,与同时期确立的庙底沟类型并驾齐驱,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古学的研究与发展,大面积揭露出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对聚落形态和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