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不消说(不消说的意思是什么?)

不消说(不消说的意思是什么?)

壹旭 2023-01-12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文|筠心

今年暑假,我与家人南京小游,以苏浙之近,我们居然是初次光临六朝古都。逛夫子庙,夜游秦淮河,参观总统府……半途因天气炎热,老人身体不适,匆匆打道回府。回到杭州后,南京之游,模糊如梦,竟连一篇游记也凑不拢,实在有愧这座有着浓厚历史沉淀的城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歌的写作要“能感之”,而且“能写之”。我猜一切文学皆如此吧,必先内心有一份深切的感受,而后更有一枝深情的笔杆,方能成就一篇动人的作品。至于动人的程度,则切切实实与作者的胸襟、情怀有关。比如北宋词人晏几道,他那些怀念往昔家中歌姬的小词,一往情深,却格局有限,只因他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情感。而有的人,他的作品始终与国家命运、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文字,千百载之下,永不褪色。

既不能“感”,又不能“写”的我,对于南京,自然是交白卷,更遑论“动人”两字。然而,南宋乾道三年(1167)的秋天,二十八岁的辛弃疾登上南京,当时名为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的赏心亭,一眺一望间,一阕脍炙人口的词作,便横空出世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通常被认为是两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可是,在这阕水龙吟里,既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豪放之情,又有“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婉约之致。 辛弃疾自称“江南游子”,且自命“英雄”,那么真是如此吗?那就要从他的身世谈起。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的五月,辛弃疾出生于北方金人沦陷区,山东历城。自小失父的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很早便树立了光复国土,忠义进取的崇高理想。1161年九月,趁着金主完颜亮起兵南侵,不堪奴役的沦陷区人民纷纷起义。“少年横槊,气凭陵”的辛弃疾,也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不久归附了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上马击贼,下马檄草”,文武双全,深得耿京器重。第二年,耿京便派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与宋高宗谈投奔事宜。可是,在他联络南宋期间,耿京被义军叛徒张安国所杀。

回到山东后的辛弃疾得知此事怒不可遏,他率领五十骑兵,冲入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将其押解至南宋处死。 这一英雄之举,被南宋人洪迈记录:“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是说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士大夫,都因辛弃疾的豪杰作风,深深倾倒!

南归后的辛弃疾,日夜盘算着收复故国故土的大计。他向朝廷献上《美芹十论》、《九议》,详细分析了金兵形势,指出敌人并非不可战胜;也制定了北伐的策略,要“无欲速”,即要作长期准备。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得不到重用,数年沉沦于下僚之位,英雄无用武之地。当年叱咤风云,如今壮志难酬,他又怎能不黯然神伤!

秋天本就自带忧伤,何况登高所见,满目萧索。偏偏那孤鸿的鸣叫,一声声……却得不到同伴的共鸣,仿佛不受朝廷重视的自己。把佩刀看了又看,感慨地拍遍栏杆,却没有一个人能体会我此刻的心情!

这阕水龙吟的下半阕,辛弃疾连用三个典故。用典多,是辛词的另一特色。真不知,以将种自居的他,忙于研究兵法韬略的他,哪来的时间博览群书,并将那些典故天衣无缝地弥合于词中?“休说鲈鱼堪脍”三句,是说晋人张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江南莼羹鲈脍,遂弃官回乡;“求田问舍”三句,指三国时刘备看不起像许汜,这种不关心国家安危,只顾自己谋私利的人;“树犹如此”,则是东晋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当年手植柳树已十围,叹息时光流逝,因此泫然泪下。

三个典故反用正用,串联一块儿,辛弃疾想说的无非一句话:我从不曾有回乡退隐的念头,也未将个人小家置于心上,可是年光似水,我一心想要恢复中原的志意却无法实现,禁不住涔涔泪落。

古代士大夫往往兼有儒家与道家的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可是,辛弃疾却不是这样,他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个性。这一点上,他与屈原很像。

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辛弃疾说:“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只要是他认准的事,会竭尽所能去实现。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他,在南宋的四十多年里,有一半时间处于被罢官,放废家居。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朝廷主和与主战的矛盾,有南方人对南归北人的嫌隙,有因豪杰作风遭人弹劾,还因能力超群被人嫉恨……但是,只要起用,他总是心思有所作为。年年秋风起,他这个江南游子,除了偶尔发发牢骚,一次也不曾真正地想弃官归田。

辛弃疾的才干是有目共睹的:知滁州时,他仅用一年时间,便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他在江西平茶寇,在湖北平盗贼,但事后,却又清醒地向皇帝上奏疏——《论盗贼札子》,指出“寇乱”之源是官逼民反;他的理财能力也不容小觑,没让皇帝掏一分钱,便自行在湖南建成“飞虎军”;他在江西救荒中所表现的果敢与智慧,连大儒朱熹都为之赞叹。

更不消说,他心心念念的北伐事业。他为隆兴北伐、开禧北伐积极出谋划策,收集情报,甚至六十五岁高龄毛遂自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年幼起,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梦想,辛弃疾一直坚持到,临死前的三声疾呼:“杀贼,杀贼,杀贼啊!”

伟大的思想,方有伟大的作品。

尽管他的豪情万丈,总被无情现实打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尽管当他追忆往事,也曾作愤激语: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尽管他为自己起了“稼轩”作为别号,尽管他亦颇享受“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的田园生活,午夜梦回,金戈铁马的报国之志,依然涌入心怀: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陈世焜《云韶集》云:“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却未能封侯。辛弃疾呢?叹!

()

【同系列文章】

穿越九百年,走近李清照

醉翁之意在哪里?

为谁零落为谁开:王安石的落寞

山抹微云秦学士:过尽飞鸿字字愁

词中人生:徽宗皇帝

自问自答在演讲中的应用如何?

在演讲过程中,如果遇到听众注意力分散,如打瞌睡、交头接耳等现象,演讲者应该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扭转局面。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办法很多,可采用在适当的地方骤然提高音量或骤然停顿的办法,引起听众惊奇注意,或以突然的奇异举动引起听众的兴趣,或运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方式,激发听众积极思考,活跃现场气氛。

1966年10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我国第一流的核科学家都参加了。周总理作了简要的开场白,他说,我国核爆炸成功以后,有人攻击我们有弹无枪,无非是要解决枪、弹结合的问题。说完,总理和科学家们进行了详尽的讨论。然后,总理电话请示毛泽东,带回了毛泽东的指示,说:“毛主席同意这一方案,赠给大家十六个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听完总理的话,在场的科学家们觉得肩上的担子非同寻常,有人下意识地吸了口气。目光敏锐的周总理已经觉察到科学家们的心思,立即解释说,“什么叫万无一失?把想到的、发现的都认真解决了,就叫万无一失。没发现的、解决不了的,是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打枪还有卡壳的时候呢,别说导弹了。放心吧,只要认真做了,出了问题,领导来负责,我周恩来负责!”

周总理一席话,说得科学家们思想负担完全消失了。这段话一开始就抓住了要害,即对科学家担心的“万无一失”的问题进行设问,以问题引路,自问自答,引出一段解释,清楚明白,使人疑团顿消。

所谓设问,就是自提自问,明知故问。可以自问自答,也可只问不答。

设问用得好,能引人注意,诱人思考,使讲演和谈话内容更吸引人。

林肯在做律师时,曾在一次诉讼中以巧妙的设问赢得了胜利。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女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是独立战争时的一位烈士遗孀,每月靠抚恤金维持生活,不久前,出纳员竟要她交付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等于抚恤金的一半,这分明是勒索,老人这才把那位出纳员告上了法庭。法庭开庭了,轮到林肯发言,上百双眼睛紧盯着他,看他有无法子扭转形势。

林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首先把听众引入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林肯两眼闪着泪光,述说爱国志士是怎样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之树”而洒尽最后一滴鲜血。最后,他以巧妙的设问,作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 “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1776年的英雄,早已长眠地下,可是他们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不消说,这位老妇人从前也是位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已牺牲了一切,变得贫穷无依,她们不得不依靠革命先烈,用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向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发言至此戛然而止。听众的心早被感动了,有的眼圈泛红,为老妇人流下同情之泪,还有的当场解囊捐款。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时,会场小,听众多,天气闷热,听众昏昏欲睡。孙中山便巧妙地穿插了一个自问自答的故事,他说: “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有人哈哈大笑。觉得十分奇怪,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停顿)有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与你无益。又一个告诉我:

‘我们当中有一个行家,辛辛苦苦地积蓄了五块钱,买了一条彩票,牢牢记住那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了。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讨生活,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条彩票也一齐丢了。因为钱没有到手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有人笑他,也有人为他惋惜。后来这位行家受刺激过甚,神经有些错乱,很长时间还不能上工呢。”这个寓意深刻的有趣故事,使会场听众大笑起来。孙中山于是不失时机地“言归正传”,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孙中山这样旁引故事、杂以谐语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控场效果。

要使讲话吸引人,不妨设计几个醒目的问题,自问自答,这将会大大增添你言语的魅力,使你的演讲具有戏剧化的效果。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改拟人句)?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圈儿。”

这句子本身就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了花生仁和锅巴在腊八粥熬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变化。

老虎,鲨鱼,秃鹫,大象和狮子。不消说,都是动物,指出哪个动物“与众不同”

鲨鱼,因为鲨鱼是老虎,鲨鱼,秃鹫,大象和狮子里唯一的海洋生物。

[品人生]再说“喝酒”——说不完的酒桌话题

再说喝酒

程相崧

我写过一篇《呡客谈酒》,呡客指的是那些酒量小的人,或曰小呡、小沾、闻老板等。人家大杯豪饮,他小口呡着,甚至闻一闻酒味儿,就有些微醺。

那篇文章里,我说了村里一位酒鬼嗜酒的悲剧、童年一次醉酒留下的心理阴影,还有就是现今酒场上给人的种种不快。但是,末了,我也说了酒的一些好话。这就使这篇文章还不至于是一篇“绝酒书”。所以,后来遇到恰切的朋友相邀,或者实在推不掉的盛情,我还是欣然赴宴。

但是,心境还是改变了。从前,常是为了自己的窘态不安着。该说的话没说,该敬的酒没敬,不该说的话说了,声音太大了或太小了,等等,都会让我一两天睡不着觉。真正是“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知道自己不是八面玲珑,实难应付,索性放下。心里想,我是推脱不掉,你既盛情相邀,就当谅解我的失礼,至少,不该捏我这个错的。

最近,我就赴了一次酒约。同桌多是相识十来年的朋友。有一位早就闻名始得一见的女士,回来就把我写进了她的日记。大意是我的窘态让她颇为快慰,因为,她一向是以为自己拙于交际和言谈的。这一下,被我比下去了不是?呵呵。我哑然失笑,心想,她大约不知道,这次自己的表现,自我感觉,还是有生以来最自然最不拘谨的一次哩。

这就可以看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大抵都要落空。自己开心,才是最大的开心。我是不擅长酒桌的应酬,但就算游刃有余,也难令人百分之百满意。因为这位女士还写了一句,说她看我也“长得不好看”。这就非我力所能及了。这让我想起苏童的一篇演讲。苏童是颇为帅气的,但他说很多女士第一次见他,都会气愤地说:“你怎么长这样?你不该长这么难看!”

这就给很多在酒桌上尽力表现自己的男士敲响了警钟,有些事是“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你一番操作猛如虎,最后也难免因外形或其他方面被扣分,而面试不及格。倒不如我这样坐在那里像“一尊神”,像“一个稳重的长辈”。只要自己心里坦然,也就够了。不能喝就不喝,不想应酬就不应酬。我心里是敬你的,分分钟都在敬你,倒不在我举杯不举杯。你如果以为我这是无礼,我倒觉得你非敬我喝还是一种“冒犯”呢。

我是一向不喜欢酒桌上的虚礼的。带来带去,提来提去,敬来敬去,有时遇上长辈,还有端酒之说。这其中又有一些规矩,个数自然是好事成双,还有站和坐,喝前的说辞,碰杯时的高低。稍有差池,人家嘴上不说,心里已经对你有所成见。我觉得,这往好听里说是小题大做,往不好听里说真是病得不轻!你觉得人家不敬你是冷落了你,你不觉得你让人家喝是一种无礼吗?这样喝酒,倒不如找个地方就着咸菜,喝碗棒子面糊涂的。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是觉得,好多人到了酒桌上,就变了另一副跟平常截然不同的面孔。他们的话让我感到虚假,他们的样子让我感到好笑。他们仿佛在按照规则玩着某种 游戏 ,某种语言和肢体的 游戏 。这种场合的周到有礼,其实是一种虚情假意,第二天就可能照样颐指气使。这种场合的友谊,千万不要当真,第二天大约都要缩水。这种场合的许诺,更不具有契约的性质,出了门就应该抛之脑后。这样的场合,总能暴露太多人的劣根性。所以,大部分的酒局,都让人觉得并不畅快。觉得是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生命,别无其他收获。

这还是酒场给人的好的错觉,是人在往你满意的方向变化。但是,也有人在酒桌上卸去平常文质彬彬的假象,变成“瞎包孩子”的情况。“酒疯子”都是酒醉心不醉的,这不消说。还有一种“酒阴子”,是仰仗自己的酒量好,恨不得将大家都喝趴下。这种人从前农村就有,是酒场劣俗的传承者和维护者。常是在肴馔上来之前,他们先提议每人干上两大杯。名曰“剔苗”,目的当然是留下菜肴让他独享。这种人搁现在恐怕还要提前在兜里塞几个方便袋的。但因为时代变了,移风易俗,好多人也不认他。

我是村人,自小厌弃了乡村的拙劣酒俗,以至深恶痛绝。无奈,这一辈子还要在小县城混迹,接触的又多是农人的后代,都秉承着农人在酒场的规矩。我凭着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绝不相信他们天性纯朴之说,而是觉得他们天生顽劣。我就听过一个乡镇干部大诉苦水,说跟那些大队干部喝酒,真是得往死里喝。有一位从前干过基层干部的老领导也说,那时候,他们那里每年都有喝死人的记录。死法五花八门,都跟酒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这毫不夸张,我们村就有一个在镇上管计划生育的干部,喝完酒从面包车上下来撒了一泡尿。尿没撒完,人就一头栽倒在地上,再没有起来。

我相信酒量大抵来自于遗传,也即身体素质。没有好肚腹,是练不出来的。“命里八尺,难求一丈。”我父亲从前做过十年的村干部,有一次跟着上边突击提留回来,一进院子便直奔粪坑,蹲在那里大声呕吐。我远远看着,心想他真像一条吃了药的狗,或者一只吃了死耗子的猫。我这辈子,绝不学他那样。这时,母亲弄了一碗水气呼呼地地端过去,数落他“拼种”。父亲有些羞赧地傻笑着说:“舍命陪君子!”这一句话惹恼了母亲,母亲骂道:那是君子吗?那都是些万人操婊子养的坏种!

这些年,酒场环境好转了许多,没大有人硬劝人喝酒了。从前,我刚上班那会儿,还有人以能劝人喝酒,能把别人“安排”不下去的酒“安排”下去为能事。我记得有个人跟我说过,“多大的酒量,多大的才干”(大意,原话似乎更巧妙)。我当时就怀疑他的脑袋让驴踢了,怎么能说出这样丢人的话,不怕人瞧不起他吗?还有人知道我写点东西,便说“你看人家李白,斗酒诗百篇。你不喝酒,还写什么文章?”我心想这个傻叉,竟然以为李白喝的是白酒。中国有蒸馏白酒是始于元代。刘伶、阮籍、嵇康、陶潜、李白、苏轼、李清照喝的都是米酒甜酒。就连武松打死吊睛白额大虫那次,也只相当于吹了几瓶啤酒吧。元明清三朝,有几个豪饮的文豪,又有几个擅酒的英雄呢?这些事,我没跟那个劝我学李白的傻叉理论。因为,我想让他继续傻叉下去。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