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节令是什么意思
- 2、农时节令是什么意思
- 3、节令指的是什么?
- 4、古代月令、古代季令、古代节令
节令是什么意思
节令,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在各地方会把一部分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也会因为民族差异把不同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
1、节气时令;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元吴弘道《斗鹌鹑》套曲:“寒来暑往,兔走乌飞,节令相催。”
2、蝉的别称。蝉的别名节令”,鲁东南一般叫节令。幼虫又叫“节令龟”。
农时节令是什么意思
农时节令是中国古代表达农业气候季节状况的一种方式,即根据农业气候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划分时段,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由于它能简明而客观地反映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历来广为应用。主要有二十四节气、伏、九、梅等。
按划分的依据,农时节令大致可分两种。
一种是根据日地关系,即太阳高度而划分的。太阳高度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也不一样,因而农业气候各异,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
另一种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根据较重要的农业气候现象出现的时间,经长时间的经验累积而制定的,如夏至三庚数头伏,冬至后九九寒尽、芒种后逢丙日入梅等。
农时的意义:
中国民间在农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农耕季节和一定的耕作时间,这个时节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时机,所以田区所需要的水量会增加,如果在这时候发生干旱缺水的情形,就会迫使农夫们休耕。
相反的,如果台风来袭带来过多的雨水,就会毁掉农夫们辛苦栽种的作物。所以才会有“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谚语,表示大暑时节的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节令指的是什么?
节令即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我国古人将24个节气用音韵组成4句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各地方,会把一部分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也会因为民族差异把不同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
古代月令、古代季令、古代节令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其题跋上的时令称谓也非常丰富,有月令、季令、节令之分
月令,是对每一个月份称谓。一月通常称:正月、端月、初月;二月通常称:仲春、仲阳、如月;三月通常称:暮春、末春、晚春;四月通常称:孟夏、首夏、初夏;五月通常称:仲夏、超夏;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七月通常称:孟秋、初秋、新秋;八月通常称:仲秋、正秋;九月通常称:季秋、晚秋、墓秋;十月通常称:孟冬、初冬、上冬;十一月通常称:仲冬、中冬;十二月通常称:季冬、严冬、残冬。
季令,是对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称谓。春季通常称: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夏季通常称:三夏、九夏、朱夏、朱明;秋季通常称:金秋、素秋、商秋、三秋、九秋;冬季通常称:寒冬、三冬、九冬、玄英、安宁。
节令,是对各种节气的称谓。正月初一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春等;正月十五称:元宵、元夕、元夜、灯节、上元等;二月初一称:中和日;三月初三称: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等,五月初五称:端午、午日、蒲节;六月初六称:天贶节;七月初七称:七夕、星节;八月十五称:中秋节;九月初九称:重阳、重九、菊花节;十月十五日称:下元;十二月三十称:除夕、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