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时间古代的叫法是什么?
- 2、中国古代时间叫法
- 3、古代时间的叫法
- 4、时间别称有哪些
- 5、古代时间的叫法是什么?
时间古代的叫法是什么?
时间是物质的永恒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那么时间古代的叫法是什么。
时间古代的叫法是什么
1、白天与夜晚: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2、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3、时间:现在我们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如,1点至3点在古时称为:丑时,3点至5点称为寅时。
4、年月日:某年某月某日是现今世界阳历的通用叫法,不过在古时,也是按干支来区别岁月的,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后面不跟“日”字,如阴历一月二日叫做“正月初二”。
以上的就是关于时间古代的叫法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中国古代时间叫法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扩展资料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记载。《诗经·国风·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确切记载使用圭表的时间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计时器
古代时间的叫法
古代时间的叫法:
1、子时:也被称作夜半,指的是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也被称作鸡鸣,指的是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也被称作平旦,指的是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也被称作日出,指的是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也被称作食时,指的是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也被称作隅中,指的是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也被称作日中,指的是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也被称作日昳,指的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也被称作哺时,指的是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酉时:也被称作日入,指的是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戌时:也被称作黄昏,指的是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也被称作人定,指的是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来源
十二时辰来源已久,西周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在《周礼·春官·冯相氏》中记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
古代人民将一个昼夜划分成的十二个时段,用来记录时间,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十二个时辰就是24小时。这种计时方法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时间别称有哪些
时间的别称有:时光、时期、岁月、韶华、光阴等。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系统。
日、月、年、世纪的时间计量属天文学中的历法范畴。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t。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扩展资料:
时间观
在古代,光阴表示时间。时间是人根据物质运动来划分的,不是本来就有的,宇宙中的“时”本来是没有间的。物质运动需要耗费“时”,
但是如果不把“时”分割成间,我们的思维就无法识别“时”,我们之所以能思考,是因为思维能对物质世界命名,物为实,思为虚,思命物以虚名,为思所用。没有进行分割过的“时”,无法被命名,无法进行区分,只有分割成“时间”后,才能被思维所用,因为分割后可以命名了。
比如我们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圈的运动过程划分为一日,这样的划分便于思维使用数字符号来计算。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绝对不会以地球的运动过程来分割时。
古代时间的叫法是什么?
白天与夜晚: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时间:现在我们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如,1点至3点在古时称为:丑时,3点至5点称为寅时。
年月日:某年某月某日是现今世界阳历的通用叫法,不过在古时,也是按干支来区别岁月的,如戊戌年,丙申年。日期后面不跟“日”字,如阴历一月二日叫作“正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