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穑稼(穑稼如何读)

穑稼(穑稼如何读)

东毅 2024-07-0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汉朝为何分西汉与东汉

西汉与东汉

西汉与东汉,究竟应当在历史上视为两个不同的帝国,或者看作一个整体的朝代,

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两汉在公元前及公元后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

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据称经过王莽后有大量的损耗,可是后来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也渐

渐恢复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

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

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

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交趾反叛,有马援平定。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

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

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万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

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班超筹划“兵可不费中国

而粮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领出塞的不过志愿军千多人,后来接济他的也不过兵士八百

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车时发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国兵7万

人讨焉耆。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区的羌

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

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

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

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一切都以黄色为尚

,东汉都洛阳,交火运,所以巾旗衣饰概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只有一个朝代。光武帝刘

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

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元帝仍属父辈,成帝则为兄弟,哀帝已属侄辈

,平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

,虽然事隔两百年,仍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

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于是刘秀在历史

上称为“中兴之主”。

最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这些资料也给

以上的问题,赋予部分的解答。出土的文物,包括衣食住行的各项资料,如无实物,即

有模型图解。因之小至文具印章,大至仑厕炉灶,更大至于楼台榭阁,都可以一目了然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

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

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这些碑画,内向对棺椁,好

像专供死者欣赏,其中有的引用历史故事,例如荆轲刺秦王,汉武汾上得宝鼎,有的则

镌刻车马宫室,庭院厨厩,农田作业,市廛买卖,甚至方伎杂耍。其广泛真切可以给研

究历史的人一开眼界。

从这些资料看来,再加历史的证明,我们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很

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

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政府既竭力培植小自耕农,而冶铁公卖,则西

汉全国统筹,东汉各地作主,也使标准农具普遍的及于一般农户。而且地方官员经常兴

水利,论穑稼,有如《汉书》及《后汉书》循吏传之所叙。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

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

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但是这问题仍可倒转来看:要是两汉确是一脉相传,何以两个时期的历史学会有这

样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展读西汉的历史,不期而然的会感觉到内中有很多令人兴奋,令

人竦惧,令人嗟叹,令人惊讶的地方。这种特点,很难在东汉史里看到。即使现今《剑

桥中国史》的主编人Denis Twitchett 也曾经对我说找不出一部读来令人觉得满意的后

汉史。这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

想管制,霍光的专权,宣帝的称杂霸,都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所以能勾动读者的好奇

心。东汉的君主,就没有这种创作的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则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

,立法不能展开。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

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

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朝中的权力斗争,

却仍以道德名义作张本,其中女后,外戚,宦官,朋党搅作一堆,公事与私事混淆。今

日之读史者,除了觉得资料重复,纠缠罗索之外,也很难分析其后面问题的真面目,更

难判断谁是谁非。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之“中兴

”,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并用各种建筑及仪礼使君权神秘化和美术化,

与章帝刘坦之重申儒家宗旨,以加强施政时道德力量的支持。

而其实也只有“中兴”是创举。承认“中兴”,则西汉与东汉是为一元。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

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纪西汉的《汉书》提

供刑法志,食货志和沟洫志等材料,纪东汉的《后汉书》则全部付诸阙如,而代以很多

列女,蛇孽,法冠,赤绶的叙述。这和作史者的眼光手法不无关系(《后汉书》也和《

汉书》一样,并非出于一人手笔),而当中仍有一个关键,则是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来

,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中

国找开新局面。

其实东汉、西汉都是后人的史称。

求采纳

具行法师

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

那乡拙青年说:“我今年二十岁,是云南盐源人氏,从小就父母双亡,孤苦无依,族人将我入赘曾氏,从此以曾为姓,寄籍宾川县。如今因为家乡闹饥失收,无人雇用我种田,我家贫苦,又有两个儿子,我养不活家小,无计可施,闻说虚云老和尚在鸡足山修建祝圣寺,雇用苦力泥水工人,我走投无路,只好来求虚云老和尚收留我在此做工,赚取些少工钱养活家口。"

祝圣老和尚恻然说:“你若不嫌我们付出工钱低微,你就在本寺住下做工罢!虚老是最慈悲的,这等小事,你也不用去见他老人家,他没有不答应的。"

“多谢大和尚!”那青年跪拜。

“你叫什么名字呢?"

“家人叫我阿便!"

“很好!”老和尚说:“阿便!你就到后面柴房去住罢!”

阿便自去柴房住下。他十分勤劳,每日天未亮就起来,不用人吩咐,自己发心开垦种菜,施肥浇水。他本是穑稼佃户,这些耕种事务,做得头头是道,他又自动去出力挑土抬石帮助修庙,从早做到天黑,从不休息,也从不讲话,别人跟他说话,他都听不见。

“聋子!”别人都这样称他,反而不叫他名字了,阿便也不以为忤,从不争辩。

阿便来做工一个多月,有一天,他老婆抱着孩子来找他了,妻弟也同来了,岳母子侄,一大批人七八口,挤满了柴房,七嘴八舌。

圣空和尚闻报,慌忙来说:“阿便!我收留你做工,你却怎么把老婆孩子也带到庙里来住了呢?这是佛寺,不可以住妇女家眷的!"

阿便说:“我不要他们来,但是,地主来收回土地,把他们全家赶了出来,没处可投奔。"

圣空说:“这可怎么办?那有佛寺可以收留妇女家眷的道理?”他和阿便说着话,没想到虚云老和尚不知何时已经来到菜园柴房门口了。

“圣空法师!”虚云说:“他们一家无家可归,又苦又穷,就让他们都在本寺住下吧!"

圣空慌忙说:“师父!佛寺怎可收容妇女呢?"

虚云说:“这是收容难民,情况不同!你只叫他们在寺院后山另搭一座茅棚居住就行了!阿便喜欢住菜园茅屋也好!喜欢回后山住也可以!你就让他们全家在本寺做工罢!”那一家八口都感激不尽,不住叩拜道谢。

 虚云说:“你们不用谢我!这也是彼此互助,我们也缺人手,你们若不嫌本寺生活清苦,就跟我们出家人一起吃大锅饭罢!我们有什么大家就吃什么,有饭吃饭,没饭喝粥。"

阿便感激流涕,叩头说:“老师父,您老人家救了我一家性命了!"

虚云说:“阿便,快别这样说,人类是应该互助的,佛门弟子更应助人!”

阿便全家八口从此都在祝圣寺做杂工,个个感激虚云,人人勤恳,把后山开垦成了一畦一畦的菜圃,种得又肥又大的白菜和各种菜蔬豆子瓜果,供应全寺,又把全寺整理打扫得一尘不染,阿便自己住在茅蓬,不与妻室同居。

  两年转瞬过去了,阿便那天趁着虚云来山巡视,就跪倒叩头,叩个没停。虚云说:“阿便,你要什么?"

阿便说:“老师父!求您老人家教我念佛吧!我这样笨,又一字不识,不会念佛!"

“你却要念佛做什么?"

阿便说:“我今世这么辛苦这么蠢,必是前生做了什么孽又不会修行,所以,今生想学佛修道,以求来生勿再沦落啊!”虚云微笑道:“你想要怎样修?"

阿便说:“我不识字,又丑陋,又蠢材!我哪知道要怎样修?只求老师父教我简便容易的方法罢,我常听师父讲经,讲得深奥,我一句也不懂,不过听师父您说,只要一心不乱,勤念佛号也可得生西方。师父您就教我念佛号罢!"

虚云说:“阿便,你已经一心专诚,真是难能可贵!我就教你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我教你净土法门罢!"

阿便叩谢。虚云教了他怎样勤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他从此就自己屏息诸缘,一心念佛,日夜不停。就是日间种菜锄土,也心念佛号不辍。

宣统元年,虚云老和尚运龙藏大经回山之后,举行传戒,阿便也来求戒出家,那时他才二十一岁。

虚云说:“你要出家受具足戒!很好,我知你至虔,念佛极精勤,但是你还有家眷呢!你怎样处理?"

阿便说:“我们一家八口老小都约好了,今日都来落发出家修行,务乞师父恩准才好!"

“阿弥陀佛!难得!难得!”虚云说:“甚胜因缘!好!好!好孩子!我准你!"

虚云望着座下这个狂喜地不住叩头的青年,老人好像依稀看到了自己当年在鼓山涌泉寺跪求妙莲长老传戒,老人的热泪涌现了。他有多少的感触啊!六十五个年头过去了!往事依稀!如梦境!猛回头,却在何处?几十年来,东飘西荡,也曾传戒弟子不少,可以怎料到,奇迹却应在这个面貌丑陋的贫苦青年?

虚云出神地俯望着青年,竟忘了唤他止拜,任由他不住地叩拜。何止三跪九叩?怕不叩了一百个头!阿便是拙于言词的,感激得说不话来,感激得只是流泪!只是叩拜!虚云从阿便身上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再细看,阿便是阿便,虚云是虚云!

“请起来吧!”虚云微笑说:“不用拜这么多!你多拜我,就不如多拜佛才对!”怎么说得他听?这朴拙的青年又拜了许多才肯起来。

“阿便!”虚云说:“从今起,你把名字改为日辩!‘辩’与你原名‘便’字同音,我等你具足戒后,另外赐你法名。 “日辩”阿便欢喜无限:“我就是日辩!"

“只是一个代名!”虚云说:“你并不是日辩,你也不是阿便!”“师父!我听不懂!”日辩茫然地仰望。

“我也不是虚云,虚云也不是我!”老人说:“你懂吗?"

“还是不懂!"

虚云说:“我教你念佛,我也教了你打坐,现在我要教你知道你不是你!我要你做到心中觉悟!‘我不是我’。心中无我,破我执!而又无所求,则自然得,明白吗?"

“还是不明白!"

“你慢慢地学,渐渐就能体会的。”虚云说:“我知道你精勤不懈念佛,一心系念!许多人都不及你!这也是你的品质朴拙的好处。聪明人太聪明了,反被聪明误!往往不能精勤一心修行!日辩!好孩子,你这样很好,不要自卑而生退心!也不要去学人家聪明人。"

“我本来就是愚笨,学也学不来聪明的。"

“愚笨才好!”虚云说:“你不会被聪明误了!"

传具足戒之后,虚云赐他法名为“具行”。从此他成为具行和尚了!具行剃度改穿僧衣,每日自动操作各种劳役,种菜、施肥、挑粪、担土、打扫…...一如未传戒之时,他专诚一心勤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也不和任何人讲话,他耳患重听,一般人都称之为“聋子和尚”。

苦修到了民国四年,他越发的耳聋了,也越发的沉默了,他无论种菜或做工,无时都在心中念佛,谁喊他他也听不见。

虚云那天唤他来说:“具行!你苦修了四年,境界已不错了,但是见识太少,你现在应该下山出外参学去!你应参拜天下名山道场,将来你愿回来就回来,若另有好机缘,也可随缘行止!"

具行泣拜:“师父!弟子不去!"

“为什么不去?"

“弟子要一辈子服伺师父您老人家!"

虚云心中一酸,可是装起了怒容,叱道:“去!我怎么教你无我破执?你忘了?快去!我用不着你服侍!"

具行不敢抗命,哭着收拾行装,虚云送他到山门之时,看这青年和尚的依依不舍的样子,他心中也难过了。可是他知道绝不能流露出来,免得害了徒弟伤感落入痴执,于是虚云只是淡淡地说:“你去吧!我们有缘再见!"

具行一笠一杖,正像虚云当年一样子,上路去朝拜各处名山去了!

民国九年,虚云开始重建云栖寺,具行和尚突然回来了,拜倒在虚云老和尚面前。“师父!我回来了!"

虚云惊喜得很:“你回来了?好极了!你这出去参学,游了些什么名山?怎么又回来了呢?"

具行说:“天下各处名山都大略去过了,也不外如是!听人说师父在此重修华亭寺,我知道师父缺人手,我就回来了。”虚云说:“你回来甚好!你打算回来做什么事呢?"

具行说:“师父,我又蠢又笨,又不识字,我能做什么大事?总不外是侍候师父,兼做些人家做不来、不愿做的笨重低下工役罢了!"

虚云说:“你既如此发心苦修,很好!你就住在云栖寺和胜因寺两处罢!”又问:“这次回来,你去鸡足山探视你家未?”具行说:“没有!我不去了!”“为什么?"

具行说:“大家都出了家修行,有什么好眷恋的?”“见见也不妨!”具行摇头:“不去!不去!"

他从此就在两寺每日辛勤劳作,举凡挖土、搬石、筑墙、盖房子、种菜、种树、砍树、取柴草、割禾打稻谷、犁田、除草、打扫、挑粪、施肥、炊事、劈柴……一切最劳苦的工作,他都自动勤作了!无一分钟闲暇,亦无一刻不在心中念佛!一面干活,一面念佛,有时候他替师父或同参补衣,也是一针一句佛号。到了晚上,他就念金刚经、药师经、净土诸经,一字一拜;早上,黎明大钟响,他总是头一个上殿参加课诵,他的精勤苦修,真是全寺第一!他却是又聋,又像哑子,一句不开口。

虚云观察具行,觉得异常欣慰;他知道这个青年人的进境已经十倍百倍于任何僧人了!修盖海会塔之时,虚云在看工,具行在挑担石块和砌墙,见到虚云老和尚,他突然开口说话了,像个小孩子般天真地说:“师父!将来海会塔盖成,我来守塔好吗?”虚云望着具行,不立即回答,他知道这句话是谶语!他知道具行就快要化去了!

 “好么?”具行继续追问:“师父!好么?"

虚云心中一酸,泪水几乎夺眶而出,勉强点头说:“好罢!”“谢谢师父!”“一切随缘啊!”虚云说:“不可强求!”“知道了!"

然后,虚云特许具行担任这一年春戒的尊证!受戒弟子请具行开示。具行说:“我半路出家,一字不识,但知念一句阿弥陀佛而已!"

虚云点头嗟叹,心说:“但知念一句阿弥陀佛,只要都像他这样精勤不懈,一句也就足以成就了啊!倘若自恃聪明,心念纷歧,纵念万卷经,又有何用?想不到,这孩子进境如此神速,他比谁都先证正果了!"

往事重现虚云心头,他知道具行这次售衣来供养大众就是西去了!这一夜他为具行念经,具行来叩门,进来叩安。“师父!弟子要去了!特来叩辞!”具行拜伏在地,悲泣难抑:“弟子去后,谁来侍候师父?”虚云说:“好孩子!你该怎么办你的事,你就去办罢!不要因我误了你的大事!”“师父……”具行哽咽难言:“师父……”“快去!”虚云说: “我在这里为你念经助你!”具行再拜,然后离去,他一径向寺后的后园去了。

入夜,监院法师点名查房,发现具行不在。“具行呢?”监院说:“怎么不见了?他昨天请大家吃一餐,莫非今天下山走了?你们大家快去找!”众僧把全寺找了个遍,那找得到人影?有一僧说:“敢情他昨日斋众是诀别?今晚却偷偷下山逃去还俗接老婆了!”

另僧说:“快别胡说吧!具行不是这等人!他若要叛道,怎么还回寺来做这几年苦工呢?他云游在外,若要还俗不早就还了?”“说得是!”众僧都说:“我们休要在背后谤毁具行法师!罪过!罪过!"

监院说:“你们在这里乱讲什么?还不再寻?我怕他是挨不得苦,寻了短见!快寻!”一僧说:“我看他断不会怕吃苦去寻短见,多半是跑到广东去投考黄埔军校了!"

此语真是太突然,使大家都愕然问:“什么军校?”那僧说:“如今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开办军校,以蒋介石先生为校长,招考全国智识青年参加革命阵营,各省青年去报考的已经有三千多名了!就只有贵州都督周西成不准青年出境去报名,人家连北方的青年都纷纷南下去报考呀!听说只取三百人!具行法师向来苦干为人,又是个血性男儿,莫非也去报考了?"

有人说:“不会!人家招考军校学生只限十八岁到二十四岁,具行已经四十多岁啦!

监院说:“别再多说了!再找!”找到菜寮,门却是锁住的,窗口望进去,没有人影,众人一面叫喊:“具行!具行!”来到后面菜园,忽见晒坪那边闪起一阵强烈白光!一连闪了几次,照耀得全园光明,直冲夜空!白光眩目。

  “这是什么光?”众人无不吓得心惊胆颤。住在寺外村民都看见了,众人多是往时逃灾来投奔虚云的,灾后也无处可去,纷纷留下来聚居,成了村落,这些村民素感虚云的恩德,今晚初更刚过,众人都未睡,正在乘凉,在瓜棚豆架之下讲鬼讲狐,忽然寺内白光冲天,使人目眩,众村民大惊。

“不好了!佛寺失火啦!”大家叫了起来:“快去救虚云老和尚出险!”村民好几佰人,奔入寺内,一个和尚也不见!众人慌得乱喊:“虚老!虚老!您在那里!"

村人们一面找虚云,一面要救火,却又不见有火,找到后园来,看到了那批和尚在那里发呆。

“火在哪里?”村人们大叫:“虚老他老人家呢?你们怎么都在此?”“哪里有火?”和尚们也给吓慌了!“火呢?"

“我们在外面看见寺里冲天白光!”村人们说:“只道是火烧寺院了,赶来救虚老!”“没有火呀!”修圆和尚说:“白光一闪一闪是有的,倒不是火,喏!白光在晒坪那边升起的。”众僧与村民赶到晒坪一看,点了几支火把,照耀全坪!“啊!具行法师!”修圆叫起来:“原来你在此地!害我们找得好苦!你在这干什么?"

众人也都看见了!具行和尚端端正正,合十趺足而坐,巍然不动,眼睛半合,面带微笑,不理不睬众人。

“具行!”修圆欲待上前去拉他。

“慢着!”虚云老和尚已经由另一批僧众与村人拥护而至了,他老远便看见具行端坐,他慌忙喝住众人:“你们不许擅动具行!你们走开些!”

众人慌忙让开,虚云扶杖来到具行面前,向众人说:“具行已经作化了!他自身喷出三昧真火,把自己烧成了灰!刚才你们看见的白光闪闪,就是他的真火之光!我在禅房为他念经助他用,我感到全身发烧,就知道他已经成功了!我怕你们不知道而乱动他,我连忙赶来……。"

众人不论僧俗,听师父一说,无不惊诧万分,细看具行和尚,却仍然是身披袈裟,趺坐面向西方,左手执磬,右手执木鱼!面色如生,笑容和蔼,只少了呼吸起伏动静。

“这……真的是……自发真火化了么?”众人都不敢相信:“这分明是个活生生的具行和尚嘛!"

虚云说:“你们不要走近,恐怕衣带生风震动他全身灰烬倒倾!你们走开些!”虚云独自上前再细看,火把照耀之下,只见具行的木鱼及其木柄早已化了灰烬,磬柄也成焦炭,但是具行的全身和袈裟依然未变,其余,只见僧鞋也成了灰。坐处的几扎稻杆子和蒲团早就成灰烬了。

众人都又惊疑,又欢喜,个个合掌念佛。

“具行!”虚云跪下合掌而拜说:“恭喜你了!你已经修成破我执,得证大阿罗汉果!以你瑞相法身示世,证无生法忍之圆满檀波罗蜜!请受虚云三拜!”虚云以师尊身分,对徒弟具行下拜!众人当然也跟着叩拜了!

“具行啊!”虚云忽然老泪纵流,哽咽道:“为师好为你欢喜!我还不及你的功行啊!将来欲求你的境界,也还万无可能啊!”虚云拜罢,具行遗蜕忽然放出阵阵奇异的芳香!众人都嗅闻得到类似檀香的这种异香,又像仙兰!大家都感动得流泪,个个念佛!

“具行啊!”虚云祝道:“你且多保持瑞相一天,待明天为师请都督和昆明社会人士,还有新闻界都来瞻仰你法身,让记者摄影留下一影,以传于世助宏佛法!"

虚云又吩咐:“你们今夜须派人轮流值更看守具行法身!勿让人畜触碰!不许大声震动!"

“遵命!”众僧连忙回答。

省督唐继尧,财政厅长王竹村,水利局长张拙仙……次日闻报,都赶来了。昆明日报摄影记者也跟来了,还有各大员的家属、社会贤达、昆明的佛教徒缁素,全都来参拜了!真是轰动了全昆明;数万人络绎登山来拜,人人感动,个个称奇!昆明日报刊出了头条大新闻和照片,轰动了全云南。“谁说没有佛法呢?谁说修不成佛菩萨呢?”人人都说:“看!具行上人不就是最好的佛法证据么?"

“这也奇怪!”唐继尧说:“若说具行是取稻草自焚,却又怎会把全身烧成了灰也不倒下?又怎会仍然保持原来形貌呢?袈裟又怎不成灰呢?分明这不是凡火烧成的了!”虚云说:“具行法师是由心内发出三昧真火,把自身焚化的,才有此瑞相奇迹!"

唐继尧说:“奇异极了!磬鱼的柄都已成了焦炭火灰呀!师父!他的全身果然都是灰么?"

虚云说:“是的!”就向具行祝拜:“具行!你的功德圆满了!请让我们送你入海会塔罢!"

虚云伸手,颤颤巍巍,取下具行手中的小磬,又祝道:“具行啊!具行!密行功圆,一磬留音!为师一敲磬,你可以放心西去罢!”虚云轻敲残磬,清脆的磬声三响才过,突然地,具行的全身震动,化作灰烬而倾倒了!

虚云跪下合掌而拜,唐继尧与观众数千也都跪下叩拜!“阿弥陀佛!”人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阿弥陀佛!”虚云早已泪水奔流满面了,他也分不清那是悲伤或是欢喜了!

“具行啊!我痛惜禅人殒少年,孔悲颜殁!此情曷似?具行啊!你密行功圆上品莲,燃臂药王真供养……人当末法多缘劫,君至临终一火完!世事变幻,妖魔将兴,佛法大劫将临!为师将来还须应劫啊!具行啊!你归来念佛荷锄边,助兴梵刹同艰苦!我们世念难忘蔬菜熟!人人都受过你的菜蔬布施啊!如今你西归向夕阳!我怎能禁伤心老泪流无尽?今日你一磬示妙缘!具行啊!为师恭送你了!"

虚云痛哭。“为什么要哭呢?”他自问:“我该为他欢喜才是啊!"

穑稼 什么意思

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不过,好像是稼穑

穑稼什么意思 穑稼是啥意思

1、稼穑:《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2、出处: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再吩咐家人:‘勤力稼穑,勿致荒芜。’。

3、相关词语:不事稼穑,意思是不从事农业劳动。

4、词语典故:《后稷稼穑》。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称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农神)。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姜原,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稷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含有芃字的古诗

《馀瑞麦》张聿

瑞麦生尧日,芃芃雨露偏。

两岐分更合,异亩颖仍连。

冀获明王庆,宁唯太守贤。

仁风吹靡靡,甘雨长芊芊。

圣德应多稔,皇家配有年。

已闻天下泰,谁为济西田。

芃[péng]

笔画    6笔  

五笔    AMYU  

部首    艹部

结构    上下结构  

释义

草木茂盛的。

兽毛蓬松的样子。

有~者狐,率彼幽草。

诗句

《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出自《诗经》)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汉代历史问题

西汉与东汉,究竟应当在历史上视为两个不同的帝国,或者看作一个整体的朝代, 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两汉在公元前及公元后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 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据称经过王莽后有大量的损耗,可是后来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也渐 渐恢复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 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 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 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交趾反叛,有马援平定。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 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 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万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 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班超筹划“兵可不费中国 而粮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领出塞的不过志愿军千多人,后来接济他的也不过兵士八百 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车时发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国兵7万 人讨焉耆。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区的羌 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 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 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 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一切都以黄色为尚 ,东汉都洛阳,交火运,所以巾旗衣饰概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只有一个朝代。光武帝刘 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 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元帝仍属父辈,成帝则为兄弟,哀帝已属侄辈 ,平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 ,虽然事隔两百年,仍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 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于是刘秀在历史 上称为“中兴之主”。 最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这些资料也给 以上的问题,赋予部分的解答。出土的文物,包括衣食住行的各项资料,如无实物,即 有模型图解。因之小至文具印章,大至仑厕炉灶,更大至于楼台榭阁,都可以一目了然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 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 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这些碑画,内向对棺椁,好 像专供死者欣赏,其中有的引用历史故事,例如荆轲刺秦王,汉武汾上得宝鼎,有的则 镌刻车马宫室,庭院厨厩,农田作业,市廛买卖,甚至方伎杂耍。其广泛真切可以给研 究历史的人一开眼界。 从这些资料看来,再加历史的证明,我们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很 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 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政府既竭力培植小自耕农,而冶铁公卖,则西 汉全国统筹,东汉各地作主,也使标准农具普遍的及于一般农户。而且地方官员经常兴 水利,论穑稼,有如《汉书》及《后汉书》循吏传之所叙。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 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 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但是这问题仍可倒转来看:要是两汉确是一脉相传,何以两个时期的历史学会有这 样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展读西汉的历史,不期而然的会感觉到内中有很多令人兴奋,令 人竦惧,令人嗟叹,令人惊讶的地方。这种特点,很难在东汉史里看到。即使现今《剑 桥中国史》的主编人Denis Twitchett 也曾经对我说找不出一部读来令人觉得满意的后 汉史。这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 想管制,霍光的专权,宣帝的称杂霸,都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所以能勾动读者的好奇 心。东汉的君主,就没有这种创作的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则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 ,立法不能展开。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 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 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朝中的权力斗争, 却仍以道德名义作张本,其中女后,外戚,宦官,朋党搅作一堆,公事与私事混淆。今 日之读史者,除了觉得资料重复,纠缠罗索之外,也很难分析其后面问题的真面目,更 难判断谁是谁非。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之“中兴 ”,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并用各种建筑及仪礼使君权神秘化和美术化, 与章帝刘坦之重申儒家宗旨,以加强施政时道德力量的支持。 而其实也只有“中兴”是创举。承认“中兴”,则西汉与东汉是为一元。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 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纪西汉的《汉书》提 供刑法志,食货志和沟洫志等材料,纪东汉的《后汉书》则全部付诸阙如,而代以很多 列女,蛇孽,法冠,赤绶的叙述。这和作史者的眼光手法不无关系(《后汉书》也和《 汉书》一样,并非出于一人手笔),而当中仍有一个关键,则是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来 ,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中 国找开新局面。 其实东汉、西汉都是后人的史称。 西汉,汗高祖刘邦建国,这样西汉就建立了,但是又被犬戎这个少数民族所灭,然后汉朝的后裔,汉光武帝,刘秀,又在中国南方建立的汉王朝,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势力已经大不如西汉,跟本没有能力实现统一,然后就有很多的军事割据势力的出现,这些军事割据不断征战不断出现局部的统一,东汉王朝也慢满的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三个军事割据了,我想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吧!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历史 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西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西元前202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西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当国。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启。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影响。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标签: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