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统计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
- 2、统计的三种涵义是什么?
- 3、统计的基本含义
- 4、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是什么
统计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
1、统计活动:过程;
2、统计数据:成果;
3、统计学:理论概括和总结.
二、统计的本质:
就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什么?
统计包括三个含义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具体如下:
1、统计资料,是反映大量现象的状态和规律性的数字资料及有关文字说明;
2、统计工作,是关于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并进行推论以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活动;
3、统计科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大量现象的数量资料并推论其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
统计要达到认识社会的目的,不仅需要科学的方法,而且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因此统计兼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
统计学现状
一、对系统性及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为统计学的未来发展增加了新的思路。随着科学融合趋势的兴起,统计学的研究触角已经向新的领域延伸,开始探索性数据的统计方法的研究。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将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是钱学森教授于1990年提出的。
三、统计科学与其他科学渗透将为统计学的应用开辟新的领域。模糊论、突变论及其他新的边缘学科的出现为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思想。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统计
统计的基本含义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统计。
统计(Statistics)
什么是统计[1]
“统计”一词,英语为statistics,用作复数名词时,意思是统计资料,作单数名词时,指的是统计学。统计是关于对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描述和推断方法的总称,包括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和用好这些数据的方法。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外语中,“统计”一词与“国家”一词来自同一词源。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
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在不同场合,统计一词可以具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是指统计数据的搜集活动,即统计工作;也可以是指统计活动的结果,即统计数据资料;还可以是指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即统计学,即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比较早。随着历史的发展,统计工作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使统计成为国家、部门、事业和企业、公司和个人及科研单位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统计工作,可以简称为统计。例如,某统计师在回答自己的工种时,会说我是干统计的。这里所说的统计指的就是统计工作。
2、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的主体及最终成果。
不管是个人、集体和社会,还是国家、部门和事业、企业、公司及科研机构,都离不开统计数据资料。个人要进行学习、工作和家政管理,需要对有关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公司和企业要管理好生产和销售,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生产控制、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成本评估等,这就需要对有关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料、成本资料、人员资料、质量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国家要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离不开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像我国的十年规划,2010年的GNP比2000年翻一番,就需要我国有关GNP的历史数据资料和相关数据资料,需要有关各国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和决策。还有像国家统计局编辑、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每年一册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每年初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即是统计数据资料,也可称为统计。例如,电视台、电台和报刊杂志所说的“据统计:”的统计指的就是统计数据资料。
3、统计学
一般来说,统计学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显示其总体的特征和规律性的学科。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据资料。统计学是以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等统计技术为手段,对所研究对象的总体数量关系和数据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的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目的。统计学,亦可简称为统计。例如,我们所学的课程——统计课,实际指的是统计学课程。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statistician),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夏禹时代(公元前22世纪)分为九州,有人口约1352万,可见人口统计的久远。《书经·禹贡篇》记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情况,被西方经济学家推崇为“统计学最早的萌芽”。西周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统计报告制度。秦时《商君书》中提出“强国知十三数”,其中包括粮食储备、各国人数、农业生产资料及自然资源等等。
公元前27世纪,埃及为了建造金字塔和大型农业灌溉系统,曾进行过全国人口和财产调查。公元前15世纪,犹太人为了战争的需要进行了男丁的调查。
公元前约6世纪,罗马帝国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人口、土地、牲畜和家奴的调查,并以财产总额作为划分贫富等级和征丁课税的依据。
15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以报导国情为内容的统计著作。
在19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所谓“统计狂热时代”。
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同质性是构成总体的前提条件,是最基本的特性,差异性即变异性是统计的前提,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
总体所包括的单位的个数称为总体单位数。如果一个总体包括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全国人口数总体。如果一个总体包括的单位数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如太空星球的数量总体。
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
2、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
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按其特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的,如每个同学的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的,如每个同学的年龄、身高等。
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指在所属的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或数值。品质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文字,如“性别”的表现有“男”“女”等。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数值,又称为标志值,如“年龄”的表现为“20岁”等。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它由六要素构成: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指标数值。指标具有质的规定性、具体性、数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现象的内容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数量指标数值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表明总体的广度,是外延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等。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平均水平和相对水平的统计指标。质量指标数值不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表明总体的深度,是内涵指标。如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等。
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指标、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
3、变异、变量和变量值
统计中的标志和指标都是可变的,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之分,各时期、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各有不同等,这种差别叫做变异。变异就是有差别的意思,包括质的差别和量的差别。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
变量就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这是数学上的一个名词。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变量包括各种数量标志和全部统计指标,它都是以数值表示的,不包括品质标志。变量就是数量标志的名称或指标的名称,变量的具体数值表现则称为变量值。例如,职工人数是一个变量,因为各个工厂的职工人数不同。某工厂有852人,另一工厂有1686人,第三个工厂有964人等等,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具体数值,也就是变量值。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变量值。如上例,852人、1686人、964人三个变量值的平均数,不能说是三个“变量”的平均数,因为这里只有“职工人数”这一个变量,并没有三个变量。以整数值变化的变量,称为离散型变量;也可以有连续数值变化的变量,即可以用小数值表示的变量,称为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的各变量值之间是以整数位断开的,例如人数、机器台数、工厂数等,都只能按整数计算;连续型变量的数值是接连不断的,相邻的两数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如身高、体重、年龄等。
变量值按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两种。在一定区间内可任意取值的变量叫连续变量,其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数值可作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数值。例如,生产零件的规格尺寸、人体测量的身高、体重、胸围等为连续变量,其数值只能用测量或计量的方法取得。可按一定顺序一一列举其数值的变量叫离散变量,其数值表现为断开的。例如,企业个数、职工人数、设备台数、学校数、医院数等,都只能按计量单位数计数,这种变量的数值一般用计数方法取得。
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一般来说,统计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的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例如,要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就要对其数量、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等进行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规律性。
2、总体性
统计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
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是什么
1、统计工作。对于社会经济统计,它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过程的总称。
2、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它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即指导统计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学,如人口、工业、农业、商业统计学等;数理统计学以及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的统计学,如生物、水文统计学等等。“统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有力工具,它表明事物的规模、水平、发展速度、比例关系等,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基本特点:
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
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
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