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齐谐怎么读 齐谐读音简介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是什么意思? 齐谐 指的是什么?是书还是人?
- 3、齐谐是山海经吗
- 4、《齐谐》是一本怎样的书?
- 5、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一说法正确吗?
齐谐怎么读 齐谐读音简介
1、齐谐拼音:[qí xié] 。
2、《齐谐》,古代先秦神话集。属于记载奇闻逸事的志怪书籍。《庄子·逍遥游》提到:“《齐谐》者,志怪者也。”另有刘宋时期《齐谐记》
3、《列子·汤问》:“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丝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张湛注:“夷坚,未闻,亦古博物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是什么意思? 齐谐 指的是什么?是书还是人?
“齐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古文典籍中,是《庄子》一书。书中原话是:“齐谐者,志怪者也”。它描述了我们都耳熟能详的鹏鸟的故事。那么《齐谐》真的是一本书吗?如果是的话那它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它的作者是谁呢?这些问题拭待我们去解决。以下分析仅仅为个人推测,不足之处,多多指教。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是宋国人(现今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他少时便游学各国,通晓当时各类文学典籍。当时的楚威王还以重金邀请他到楚国做相。可见他的才能学识,得到了当政者的认可,非常有名。通揽《庄子》一书,庄子都是通过山川地理、江河湖海、四季变化、大自然的动物植物、鬼神故事进行拟人化的阐述比喻,或者借用古人的对话或者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他能引用齐谐中图南冥的鹏鸟的故事,那么肯定他听到过这样的传闻,或者看到过一本叫《齐谐》的书。
齐谐,是不是一本书,我们无从考之。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史书的记载。只能推测。
从字面意思来看,首先是“齐”字。齐代表当时的齐地或者齐国。当时的齐国所在的地方是现在今天山东半岛,也就是在黄海和渤海边。当时的齐国可不得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就是齐国的君主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成为当时周王朝中国力最强的国家。九合诸侯,对抗北方蛮族,对抗南方楚国。
正因为齐国的强大,所以齐鲁大地从春秋直到战国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集聚地。尤其是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有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可称得上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他们在这里学习交流,和别人争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俨然是天下文明文化中心。所以大家会讨论自己各地的奇闻异事,从而流传开来。
更何况儒家大贤孔子出生在齐鲁之地,他在世时,他的儒家儒家以及儒家思想就已经闻名天下。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所以肯定也听闻、知道了很多奇闻异事。但是孔子教导弟子,对于那些奇闻怪事只有一个态度:《论语.述而》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话。所以齐地充满了很多关于“怪、力、乱、神”的的奇闻异事,而孔子选择不去理睬,避而远之。
说完“齐”字,然后在说“谐”字。
“谐”字,左边言字旁,右边一个皆部首。皆是指大家一起,那么谐可以解释为大家一起说。《古代汉语词典》里列举了《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说明“谐”字有和谐融洽的意思。而在《晋书.顾恺传》:“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中“谐”则又有诙谐滑稽的意思。
我大胆推测,生活在齐地的人们,大家口口相传一些充满诙谐的奇闻异事。就这样也许有人就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从而成为一本书。也或者只是口口相传,没有形成完整的文章典籍。
但是我更倾向于后者。庄子只引用这一个故事,只能说明齐谐就是一些齐地人民口口相传的奇闻异事,并没有人去整理成文字记录而成书。因为如果是一本书的话,《庄子》一书中就不可能只有一处提到齐谐,应该有更多的内容呈现出来。
我们知道后世南朝宋朝的东阳曾写《齐谐记》七卷,已佚。后南朝梁的吴均续作1卷,《随书.经籍志》著录,今本只有17条。看看其内容都是一些这个神话、鬼怪、山川奇物怪事等,也印证了齐谐的内容,就是关于一些“怪、力、乱、神”的奇闻异事的传说。
所以,著书立说,是相当重要。只有将人们口口相传的见闻记录下来,才有可能传之后世,这样后人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文明才能代代薪火相传。
齐谐是山海经吗
不是。
庄子说《齐谐》是一本书,是一本记录奇闻异事的书。“志”就是记、记录的意思。南怀谨师在《庄子讲话》中也说《齐谐》是类似《山海经》之类的古代方志书。而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中的“疏”和“释文”都认为“齐谐”是一个姓齐名谐的人,《齐谐》是齐谐所著之书,“多记怪异之事,庄子引以为证,明己所说不虚”。
齐谐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说古书名。书名,1.用于书写的文字。2.写上姓名。3.擅长书法的名声。4.字,别名。说古,讲历史故事。
《齐谐》是一本怎样的书?
《齐谐》者,志怪者也。
庄子说《齐谐》是一本书,是一本记录奇闻异事的书。“志”就是记、记录的意思。南怀谨师在《庄子讲话》中也说《齐谐》是类似《山海经》之类的古代方志书。而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中的“疏”和“释文”都认为“齐谐”是一个姓齐名谐的人,《齐谐》是齐谐所著之书,“多记怪异之事,庄子引以为证,明己所说不虚”。
所以呀,我觉得“齐谐”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庄子说《齐谐》中也有关于鹏这只大鸟的记载。
我查了下资料,确实有《齐谐记》这样一部书,但编著者是南朝刘宋的东阳无疑,据说此书已散佚,没有流传下来。还有就是清乾隆末的才子袁枚编著的《新齐谐》,据说此书初名《子不语》,后因元说部中有《子不语》,遂改为《新齐谐》。按年代推论《庄子·逍遥》中的《齐谐》应与《齐谐记》、《新齐谐》冇半毛钱关系。如果硬要拉上一点关系,我觉得是东阳无疑和袁枚熟读《庄子》深受启发,才为自己的著作命名的。
其实,这是庄子写作的一种手法。庄子说自己行文之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而庄子著作中也确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所谓“以重言为真”亦即虚构假托前人言行,求实寻真。从小熟读庄子的苏东坡应深得庄子“重言”真传。
宋仁宗嘉佑二年,二十岁的苏轼应礼部试,所写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阅卷者大诗人梅圣俞激赏,认为此文有“孟轲之风”,并推荐给那年的主考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的这篇应试作文的内容与风格之美非常欣赏,以为是同年参加礼部试的自己的门下曾巩所写。为了避免招人非议,他把本来应列为首卷的苏轼的作文,改列为二卷。虽是如此,欧梅二人对文中最为精彩的几句对话仍心存狐疑。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后来当苏轼去拜见欧梅二人,欧阳修、梅圣俞问起尧与皋陶这段对话的出处时,苏轼微笑着说:想当然耳,何须出处。原来竟是苏轼编造出来的!
涂鸦至此,不禁想起陈寅恪先生的“不尊奉”。欧阳修时代倡导“文以载道”“言必有出处”,在国家大考中苏轼公然杜撰典故论证自己的观点,除了深得庄周“重言”笔法之真传外,是不是也在宣示着一种质疑权威、超越前人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精神。
从庄子到苏轼,再到陈寅恪,他们的不盲从权威,勇于质疑的精神,是古往今来中国无数言必某说引经据典的战战兢兢的知识分子根本无法相比的。
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一说法正确吗?
应该是正确: 《齐谐》,是古代先秦神话集。属于记载奇闻逸事的志怪书籍。
但是,该书本身并没有流传下来。目前只有《庄子》里提到一句:“《齐谐》者,志怪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庄子的文风,一贯喜欢自由编制故事,并以虚构假说比喻为主要手段,所以他所提到的书,是否真实存在过,也需要打一个问号。毕竟从先秦至今,年代久远,实在是无法考证。
当今讲到的所谓《齐谐》类书,都是后人根据庄子这个由头去新编出来的。比如在南北朝南朝刘宋时期的学者东阳,就编制过一本叫《齐谐记》的书,可惜这部书也已散佚,仍然没有流传下来。还有就是在清朝乾隆末年的才子袁枚编著的《新齐谐》,据说此书初名《子不语》,后因历史上已经有过一部《子不语》,遂改名为《新齐谐》。作者仿照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而写,文章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部分篇章从偶然、猎奇的角度写不怕鬼的故事。主要展现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恶弊,体现了袁枚对理学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迷信的怀疑。